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春》一文的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雨的四季》选自《散文》,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D、《天净沙·秋思》仅用28字就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 ,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 ,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 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①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提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奇无音信,心里有惆怅,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哼: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千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要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哪条路上山

程泽

①这天,我们一早启程。山在县郊,途经大片大片的稻田。【A】展光薄雾之下,微风刮着稻香,车子一直往秋天里开去,叫人心旷神怡。

②山脚,游人三两,不似名山胜水那样熙攘,倒是正合人心。

③初来乍到,只得问山下人家:哪条路上山?

④他们顺手一指:这边上山更好,还能看到老虎洞呢。

⑤几个人循路拾阶而上。山中秋色已深,红叶如火,黄叶似霞,热闹绚烂。翻过青石板铺成的山路,就是一段随高就低的弯路。曲曲折折走完,又是一截山中石块垒成的山道。树高林密,温度虽高,阳光落下来,却不灼人。穿过密林,眼前已是陡崖峭峰,山路石阶弯来拐去,走完一程,才能望见下一程。有时,石阶顶处豁然开朗,正好望见那些远处山谷人家;有时,石阶弯处是一棵古松,其貌不扬,但必是山中老者,有名有传写在旁边。接下来,越往上越陡,越往前越直……

⑥擦肩而过的下山人,口中低喃:这边太陡了,还是那边上山好!

⑦三步两歇,忽见路牌:喘不过气了吧,从这里再往上爬100阶就登顶了,加油哦。于是,士气大振,咬着牙,100阶一气呵成。

⑧【B】人在山顶,举目望远,山风拂面,山屏四开,一座矮峰也有这番气势。自古便要登高远望,也就可想而知。

⑨想起刚才人的话:那边上山更好。

⑩稍作停歇,从另一条路下山。一路青石板台阶顺坡而下,没有回环转变,也没有蜿蜒曲折,平平淡淡直达山脚。他们所说的“好”,大概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一顺到底了。

⑪两条上山的路,皆非野路,是有人开荒铺路。两条路上花的心思显然也不一样。一条辗转崎岖却风光莫测,一条舒适顺当却山色平淡,这才明白山脚那户人家指路的用意:征服一座山的趣味,全藏在山路里。上山仔细,下山潦草,他们不愿我们错过,那些开山人为我们准备好的趣味。

⑫没有哪一条山路,是随意修设的,路上,有山的慷慨,也有开山人花下的无限心思。

阅读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租车四年多了。马师傅努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100 个普通人讲述这一年里最难忘的事。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见马师傅同意接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咱慢慢想。 "

马师傅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一群人堵住。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上车,马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马师傅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滑入城市的河流。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他后悔没打 120,那样不是既省事又安全? 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 转念一想,这个局面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自己,自己只能接力下去。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后来呢? ”小美问。

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马师傅和一帮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些都需要挖掘。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

小美觉得这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应该不算多难的事。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能不报道他?

后面的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就不会报道他了。马师傅继续说,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力做好事的,把病人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他去了,需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青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师傅车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病人。他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对方一定查过总务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

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的李女士。李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小美让她回忆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那天她围了一条围巾。她独自外出突感不适,倒在了路边。

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小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善良品质。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该是一个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师傅接过毛毯,又接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起如潮的掌声。

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钱。马师傅一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马师傅也感觉到不对劲。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是有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奋不已。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2023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