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2)、从选文内容看,作者强调对于格物和致知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指什么?

(3)、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信助人成功

张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摘自《思维与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范星盛

①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②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塑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对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③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④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⑤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0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薛晴)

①国之重器,始于匠心,惟匠心以致远。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崛起,肇端于手工业实践的工匠活动,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彰显出跨越时空的深厚意蕴,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奋斗新征程,建设新时代,全社会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②在执着专注中涵养敬业美德。本职工作是敬业美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对待本职工作,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应当受到社会尊重和爱戴。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从业者,只要以尊敬和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心竭力、专心致志,就会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强化规范引领,才能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蔚然成风,才能激昂并开拓全社会攻坚克难的奋进力量,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各种风险所惧,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向前进”。

③在精益求精中淬炼乐业境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的是工匠对产品质量或服务永无止境的极致追求。极致源于梦想,追求源于热爱。“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代热爱自己职业的劳动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和考验,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履行职责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中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④在一丝不苟中锻造勤业操守。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特质,描述的是工匠认真细致、笃实严谨、从不马虎、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惟有一丝不苟,懂得严谨认真是核心竞争力,人们才会做到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事实上,工作中经验并不是完全可靠的,当环境和细节悄然改变时,经验就会出现盲区。所谓“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责任重于泰山,才会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觉,才会尽全力做好每一个细节。面对未知的挑战,心存敬畏、一丝不苟才能抵御风险,才能锻造勤业操守,做到勤奋但不盲目。只有不断追求工作的高质量高标准、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⑤在追求卓越中磨砺精业能力。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过程,表明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会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对于广大劳动群众而言,自觉地实现自我改造,意味着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工作的同时要树立远大抱负并为之奋斗;意味着需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打造和锤炼自己,增强实干能力,磨砺过硬本领,将敬业升华为精业,找到人生出彩舞台。

⑥匠心追梦,技能报国。惟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才能让工匠精神释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在拼搏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刊载于2023年8月1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