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读课文《秋天的怀念》,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神往。
举一反三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钱理群
      ①读文学经典惟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②要读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经典”。
      ③人在受教育时期,例如中学时期,读什么书,不是小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吞下”的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其结果不只是倒胃口而已,喝“酸酒”、吃“烂肉”长大,是可能成为畸人的。鲁迅因此大声呼吁,要给青年的阅读以正确的指引。提倡“读名作,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④阅读经典,还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经典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应是对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它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也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⑥经典的阅读,说到底,是对“人”的发现与开掘。因此,他人的示范性分析,无论怎样精彩,都只能启发,而不能代替你自己的阅读。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像而内化为你的精神。一切决定于你自己。
      ⑦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选自《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节选)

杨绛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

王蒙

    人们注意到了抗震救灾中焕发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为之而感动,而鼓舞,而骄傲。

    从可歌可泣的无数事实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人民灵魂中的一些稳定的、珍贵的、有意义的方面。

我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抗逆能力与抗逆风格。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不应将“人上人”理解为权势地位财产,而应该理解为品格与成就)……无数这样的命题与信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精魂。这些是我们的辩证法哲学,更是我们民族性格文化力量。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正是我们严峻的生产与生活条件培育了我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与坚强。那么,正是天塌地陷的汶川大地震,显现了我们民族的坚强不屈与艰难奋斗,就是必然的了。改革开放以来,有过不少关于人们精神面貌的负面说法,而地震的发生令人们对于我们人民的精神状态刮目相看,这是意味深长的。

    其次我要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是一个大国,一个古国,一个文化上极有特点、极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我们的文化爱国主义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年前,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那样爱国?我戏言道:中国有唐诗和中华料理。为了我的这个说法,复旦大学附中还特别命题令学生作文。一位移民欧美的华裔学人曾经对我说,他们在欧美生活的最大遗憾是文化共鸣的缺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杜甫诗句就难以与当地友人共享。近代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太多的考验、挑战、怨怼与污辱,我们也的确应该对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完善,我们终于看到了民族复兴、优良传统弘扬、普世成果的汲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与现实。我们怎么能不珍爱自己的唐诗宋词与粤菜鲁肴、珍惜我们的生活乐趣与内心表达?不论是大陆内地,不论是港澳台,面对地震,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即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团队精神,使人们增加了对于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的不可分割、不可泯灭的信心。

    第三我要强调我们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我们的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仁爱、忠恕、礼义,强调民胞物与、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我们的理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太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严峻的现实与艰难的历史使命,使我们相当长期以来不能不更多地强调无情斗争的一面。近年来强调和谐、爱的奉献才刚刚开始,已经显露了成效。抗震救灾中有多少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啊。

    我们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与人类先进文明的价值观念互通互动的,我们同样感念世界各国人民与各国政府对于中国抗震救灾的支持。然而毕竟中国是太大了,振兴中华的任务是太艰巨了,中国的国情与文化传统是太有特色了,我们首先得依靠自身,依靠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没有其他选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情结。阅读小圳推荐的散文,完成问题。

 

我的英雄情结

⑴我不是英雄,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却一直有着一种英雄情结。而这种英雄情结从我童年时期就已经产生,它将伴随我一生一世……

⑵作为60版的人,我的童年就处于文革后期以及结束的那一段时间。那时的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吃的总是青菜蘸豆豉辣子水下包谷饭,甚至有时还吃不饱;穿的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土布衣服加解放鞋,内衣根本没有,天冷了就加一件,再冷就再加一件,一层一层地摞起来穿,从里到外都是一样的衣服,新一点的就套在最外面;天热起来再一件一件地脱下去,如此循环。

⑶至于文化生活,那就更其贫乏了,偶尔看一场电影,比过年还要欢,而且还是到两公里外的邻村沙子坡去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沙子坡村是我们心中的电影圣地。从地图上看,该村是六枝特区嵌进普定县的一个小村庄,以隔三岔五要放一场露天电影而出名。当今晚沙子坡要放电影了,这个消息就会不胫而走,传到附近的村寨,于是人们就异常兴奋起来,早早地收工,早早地吃了晚饭,早早地准备好玻璃灯盏或亮篙,傍晚时分便三五成群地往沙子坡赶去。年轻人和小孩子是这些人群中最积极的,看完电影回来还要热烈地进行议论,津津有味地谈论电影中人物或故事情节,就像牛吃草一样要慢慢咀嚼和回味许多天。如果有一场电影没有得看,光听大家议论那里面的精彩镜头,就要把自己后悔死。因此,我也是这些看电影人群当中积极的不要命的人,虽然那时的年龄还比较小,但只要听到附近村寨要放电影的消息,拼了命也要去看。

⑷记得一次在沙子坡的露天电影场放的恰是《小兵张嘎》,场坝上人满为患,早就没有了好的位置,因为从中午起,本村的人早就用各种各样的板凳把有利位置占住了,加上各村寨众多的不带板凳地观众,把能站人的地方都挤得水泄不通,甚至连树丫吧上都咔满了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影屏幕,全部都如痴如醉。

⑸我只好挤在一个最偏僻的角落,与屏幕形成的夹角不到30度,斜斜地看,虽看得不够舒服,但总算一睹小兵张嘎的小英雄形象,特别是他敢用木枪缴了化妆成汉奸的罗金宝的枪,敢与老鬼子龟田斗智斗勇,消灭了鬼子,最终替奶奶报了仇,实在让人佩服。从那个时候起,我的心里就燃起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埋下了当英雄的种子。

⑹此后看的电影多了起来,我的英雄情结也就逐渐丰富起来。看过电影《上甘岭》,知道除了日本鬼子之外,还有美国鬼子,都坏得让人咬牙切齿。插曲《我的祖国》,从那时起就开始学唱,知道了“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道理。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又知道坏蛋还有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佩服的英雄也多了起来,《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在关键时刻大喊“向我开炮”,然后拉响爆破筒与一大帮美国鬼子同归于尽;《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日本鬼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勇斗胡汉山,亲手用柴刀砍死了这个大恶霸,让人十分解气……

⑺从初中读到高中,从高中读到中专,直到参加工作,当上了教师,人也越读越文,还多了一副眼镜,好像原先的英雄梦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但英雄情结依然有增无减。想要投笔从戎,却找不到一丝出路。

⑻三弟在80年代中期参军去了云南,还以为能够到老山前线去过一下真正的英雄瘾,结果因为邓大人伸出一个手指头裁军一百万退伍回了家,他的英雄梦也破灭了。我呢?中专毕业分配工作时,叫我去县公安局报到,心想在公安局也是有机会实现英雄梦的,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公安局,找到了那个满脸是白斑的刘政委,刘政委看了我的报到信,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问我你的眼镜是多少度的?我说四百五。他摇了一下头,把报到信退还了我说,小鬼,你的眼睛不适合干公安啊,还是另外分配一个单位吧。最终,我分配到化处中学,提起了粉笔,念起了磕嘴经,英雄梦自然更加渺茫,英雄情结也被埋到心底的更深之处,算了,乖乖的教书吧!

⑼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什么文史哲之类的无所不读,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清楚地了解了“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耻辱的历史,了解了国家近代以来的多灾多难的原因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广泛的理解(A)。英雄不仅仅有那些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壮士和烈士,更多的还有那些手捧书本和握着笔杆子的文弱书生。鲁迅弃医从文,以文救国,将笔杆子作为投枪匕首,不但唤醒了无数麻木的民众,而且令反动派闻风丧胆;陶行知以教育救国,开办学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功在千秋;闻一多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关键时刻,伸张正义,反对内战,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不惜一死;(B)                                  

⑽远的不讲,就是在普定,伍效高经商不忘报国,不惜重金创办普定建国中学,撑起了新中国前普定教育的一片蓝天;任可澄在军阀混战时代任贵州省长,续修《贵州通志》,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袁晓岑用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潜心作画,成为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

⑾谁说他们不是英雄?凡是能够报效国家,为国争光,作出奉献的人,不管他是文弱书生还是赳赳武夫,一样都是英雄!不管他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平民,一样都是英雄!战乱时代出英雄,太平盛世依然能够出英雄!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磕嘴经”念得好,育出满天下的桃李,他何尝不是英雄?自此,我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升华。

(节选自《我的英雄情结》作者叶正鼎,中国民盟盟员,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