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甘肃省天水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201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1)、请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全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举一反三
阅读《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完成下列各题。

      ①“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琅琊山”“琅琊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近日,安徽滁州为借《琅琊榜》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本地琅琊山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与此同时,秦朝时设立琅琊郡的山东临沂、拥有古“琅邪县”的江苏南京也加入了争抢队伍。一时间多地争当“琅琊”,引来各方热议。

      ②这种借热播电视剧展开城市宣传的方式,在营销学中属于“借势营销”。然而不是所有的借势都能成功,借势营销的出发点必须是正视客观事实,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事实上,滁州琅琊山本身的历史文化意蕴足够丰富。打开滁州的文化“琅琊榜”,这里既有欧阳修留下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又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反观《琅琊榜》,则是以南北朝时期为背景虚构的一部电视剧。对于滁州来说,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挖掘和弘扬,却要到虚构的电视剧里“拉郎配”,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种借势推广旅游资源的结果,很可能拥抱的是虚无,失去的是文化。

      ③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提升城市形象同样需要大力宣传。借势营销是营造声势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种借势才会成为制胜之道。比如云南的中甸县,既拥有独克宗古城、噶丹•松赞林寺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又集藏、汉、纳西、彝、白等十几个民族五彩斑斓的传统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长久以来,这里却因地处偏僻而闻者寥寥。2001年当地政府巧借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东方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明月”),给中甸县更名,大力宣传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使香格里拉市声名鹊起,成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

      ④其实,盲目傍剧扬名还只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文化政绩冲动的一个小缩影。从像孙悟空、西门庆这样虚构的小说人物被过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饭”“最大月饼”等世界吉尼斯纪录为噱头拉升城市关注度,浮躁、庸俗、功利、短视等问题正在侵染着本该被珍惜和保护的城市文化。而许多真正记录着城市变迁和文明历史的古建筑,却被摧毁在无情的推土机下。这些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建设需冷静审慎、长远考虑,切忌好大喜功、盲目决策。

      ⑤今天,我们无比渴求得到更多历史文化的滋润。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珍惜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懂得并尊重文化规律,戒骄戒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别文化干涸、精神粗鄙、品位低劣的洼地,站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高地上。

                                                                                                                                                                         (作者李斌,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一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现代文阅读

做一本越来越薄的错题集

严楚

       ①做错题集不必错一题抄一题,我们必须变着法子做好它,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上中学的时候,没有做过通常意义上的错题集。我做的是一个“伪错题集”。什么是“伪错题集”呢?

       ②做错一道题,我不会马上抄到错题集上。比如,在练习册上做错了一道题,我会用红笔改过来,然后好好想想为什么会做错。

       ③做错题的原因不外乎四种:第一种是特别愚蠢又简单的错误,如1+1=3之类的粗心大意;第二种是面对题目束手无策,毫无思路或者思路错了,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心想“早知道就应该这么做,挺简单的”;三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应该能做对,思路也是对的,但由于掉进“陷阱”,不小心搞混了,结果做错了;第四种呢,就是真不懂、真不会。

       ④对第一种错题,稍微想想之前自己有没有犯过这个错误,有的话用红笔做个标记,如果是“初犯”,告诫自己下次别再犯就行了。

       ⑤对第二种错题,一定要在题目前用红笔做记号,想想它代表哪种类型的题目,想想答案中巧妙的解法可以在哪类题目上运用,把一些想法简单地记在练习册上。

       ⑥对第三种错题,也用红笔做记号,并且把题目当中的“陷阱”、做错的步骤、搞混的知识点记在旁边。

       ⑦对于第四种错题,也要深究一下,到底是题目超纲了,还是自己有知识漏洞。如果题目超纲,就不必理会;如果是自己有知识漏洞,就想想这是哪部分的知识,自己为什么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简单地记在练习册的空白处,在题目前面做个记号,然后好好看看对应的知识点,或者好好琢磨一下答案中的解题方法。除了做错的题目,如果你觉得某个题既困难又“暴力”,也给它做个标记,看看答案上有没有更好的解答方法,有的话,好好学习;没有的话,自己思考思考,跟同学、老师探讨探讨。特别好、特别有代表性的题目,都可以做记号。

       ⑧简单地分析、总结、标记,不会耗费你太多时间,却能让做题的效果有很大提升。有空的时候,经常看看册子上的总结,一遍遍地看,如果看完之后,你觉得这个题目让你“神清气爽”、受益良多。周末或者需要集中复习的时候,把这阵子做的练习一页页地翻过去,有标记的题目因为已经看了很多遍,再看就很快,想想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个题目,如果有需要,就把题目抄在错题集上,把这个题目代表的一类题型写下来,在后面备注做错的原因,翻看时从中吸取教训。

       ⑨经过在练习册上的筛选,最后需要抄在错题集上的题,比一开始做错的题精炼了许多,也深刻了许多。练习册上的错题,你看得次数越多,最后需要抄的就越少。

       ⑩错题集要经常翻看。把每次看的体会记在空白处;在题目前面做标记,区分重要程度。

       ⑪为了让错题集发挥更大作用,与同学交换错题集是个不错的选择。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做的题目不同,收获也会不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简直是“买一送一”的好事。

       ⑫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抽查提问,看对方对抄下来的题目是不是完全掌握了。如果可以的话,把题目进行适当的改编,会让相互抽查的效果更好。

       ⑬再分享一下我同学的方法。他整理错题集的时候,第一遍只抄错题题干,不抄答案,标注出处,如在哪一本习题集第几页。第二次翻阅的时候,自己先做一遍,然后核对答案,看看自己有没有真正弄懂这个题目。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大家也可以试试。

(节选自《我不懂孤独,我只是全力以赴》,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甚至对存在于我眼前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在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童年生活,假如他曾有过的话。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⑪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⑫“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⑬“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他的书本,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⑭“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⑮“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中文。

       ⑯“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⑰“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⑱“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玛丽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⑲“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⑳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