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片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还只是人类的“工具”

    谷歌“Alphago和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但人工智能的进化之旅才刚刚启程。人类为何要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不会有一天超过人类成为”超级智能”?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

    “阿尔法狗”用3000万局“自我对弈”数据来训练,靠的是“题海战术”

    如果看一下背后的技术原理,Alphago其实也不是那么神秘,本质上与约20年前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计算机一样,解决的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搜索问题。有所不同的是Alphago采用了当下非常热门的深度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跟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技术。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机器学习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浪潮: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本质上就是人エ神经网络。它模仿人类大脑行为的神经网络,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方式。

    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让机器完全取代人,更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了长足进展。但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例如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逻辑推演等方面跟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工智能之所以会让部分人感到恐惧,主要是因为人们联想起科幻作品里的机器人。科幻往往把机器“拟人化”,而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目标并不在这些方面。

    人工智能将来会像科幻电影中那样,自我进化掌管世界,应当还比较远。我们更关心的是人エ智能的“工具”属性,可以大大延伸人的能力,解放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人类很好的“帮手”。就像人类制造了飞机和汽车,但你不必担心它们会威胁到你。

人工智能还无法突破认知和情感,需要向生物智能“取经”

    未来,人工智能在感知这个层面会有飞速进展,而在认知和情感这个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研究者们煞费苦心研发各种功能的传感器配备给机器时,生物自身“传感器”的能耐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生物的眼睛能识别电磁波,耳朵能识别空气振动,神经系统能够根据波长和强度瞬间将这些电磁波感知为不同的颜色,能感知空气振动并将其转换为语言。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很早就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近几年也提出了创造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优势互补的混合智能系统的想法。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一:

    素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语出惊人: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赛博格”这个舶来词汇是对英文“Cyborg”的音译。它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这种改变肯定不局限于人体,还将波及道德伦理,甚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人类通过赛博格技术有了惊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谁又拦得了他们呢?这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考验。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链接二:

    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被称为“技术奇点”问题。技术奇点是指拥有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不断改进自己,并且制造或繁殖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最终达到人类不可预测、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越过这一奇点,局面将无法收拾,会伤害人类甚至使人类面临灭亡的危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链接三: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我们要认识到一点:对人类而言很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可能很难;对人类很难的事情,对机器而言可能很简单。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不应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这一研究领域,不该将机器置于道德上两难抉择的境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中机器人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今天已经成功应用的和大批科学家致力于研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目标并不是把机器人“拟人化”。 B、埃隆·马斯克认为,未来的人类如果要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需要与机器合体成赛博格。 C、赛博格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对人类身体进行控制和改造,从而使人类身体的机能更加强大。 D、制造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如果突破了“奇点”,局面将难以控制,必然会使人类走向灭亡。
(2)、下列有关人工智能及人类智能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感知能力,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问题上有很大进步。 B、近几年,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开始从脑科学研究中寻找思路,以创造混合智能系统。 C、生物的神经系统能把由眼睛和耳朵分别识别的电磁波与空气振动转化为视觉与听觉。 D、汉斯·乌斯克莱特认为,同样一件事,对人类与机器来说,其难易程度可能截然相反。
(3)、我们会被人工智能打败吗?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分点概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菊花》,回答下列各题

菊花

    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

阅读《捕捉空中之水》一文,回答问题。

    ①空气中有一些水,这也许是一些人想象不到的。其实,从雨的形成和下降就可以理解,如果气雾分子含水量到达一定比例,就会凝结下降,形成雨。

    ②不过,在不下雨的时候,空气中也含有水,卫星观测表明,无论什么时候,地球表面都始终有30%的地区被云雾覆盖。在夏秋季节,即使一块不太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也有10万升左右。而在浓雾中行走的人,都有过被雾水打湿头发和衣服的经历,可见雾中的含水量不可低估。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丰富的水资源,使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想出了许多办法。

    ③加拿大的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多雾又盛行风的地方,在离地面2米处,将双层的有1平方毫米小孔眼的尼龙布网,架设在与风向垂直的地方。当浓雾经过尼龙布网时,约有80%较大的雾滴被孔眼捕捉住,经碰撞合并后凝聚成大水滴,这些水滴顺着尼龙布网流到下面的水槽中。当网的大小为4×12平方米时,最多的一天可从雾中取水700多升,平均取水量为237升。

    ④德国不莱梅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设备,能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这种可移动的装置体积只有1立方米,每天大约可提取1000升饮用水。该设备的核心是一种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剂(如碳或其它聚合体).水被吸附后,采取物理的方法(如阳光照射),使得水从吸附剂中蒸发出来,凝结到凝结器上,再经过消毒和加入矿物质等流程,水就可以饮用了。这种设备尤其适用于只有海水、成水或地下水被污染的地区。当有雾出现时,设备采集水的效率会成倍提高。

    ⑤西班牙科学家曾在特内里费岛上建成一座温室,为了解决温室内植物的灌溉问题,科学家将岛上潮湿的空气吸入温室之中,再将温室的四面墙和屋顶进行降温冷却,潮湿的空气便在冷凝的墙体上变成小水珠,汇集起来。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且还能供人畜饮用、洗涤等。

    ⑥当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的措施,当属人工增雨﹣﹣将云中的水分转化为降雨。目前人工增雨的手段主要是用高炮、火箭或飞机将碘化银、干冰送入云中,经催化反应后,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变大,成为雨滴,降到地面。 20世纪末,我国在干旱的黄河上游地区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工增雨行动,共增加“人工降水”30多亿立方米,遏制了黄河上游降水连年减少的趋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8期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 , 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古代的周游、壮游与研学游

刘永加

①近来,各类研学游蔚然成风。古代虽然没有直接以研学游名义开展的活动,但是类似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最早的周游,到壮游,逐步演化成为研学游。

②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是重要的历史事件,某种程度上说是研学游的肇始,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声。

③当时,孔子在曲阜招徒讲学,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求知解惑,他决定率弟子们周游列国,遍访都邑,寻求名师。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孔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陈、宋、齐、郑、蔡、楚等诸侯国。他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宗旨,沿途拜访了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师。据《大戴礼记》载:“孔子适周,访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是说孔子在游学途中,向老聃学习礼制,向苌弘请教乐律知识。

④除了孔子,当时赫赫有名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的“游士”,他们通过游学获取更多的学问,个个学识渊博,著作甚丰。

⑤以周游带动游学,远游异地,拜访各地名师,或当面请教,或投身门下,求知如渴,这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传统。

⑥所谓壮游,就是怀抱壮志而远游,另外一层意思是这些人大都在壮年时代,恰此时外出旅游和游学,壮游使他们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同名诗歌的《壮游》。大约20岁那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东游苏州、南京、绍兴,还曾经泛舟东海,梦想去最远的海岛上探险。在江南与浙东遨游了四年,杜甫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他整理行装,再次出游,北上河北,东至山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后在洛阳见到了李白,与李白、高适一起游玩开封,登上古吹台,饮酒赋诗。40岁那年,杜甫结束漫游生涯,抵达长安。

⑦唐代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一生喜好游历,访友问道,饮酒赋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蜀地离家远行,开始长达18年的游历生涯。他出三峡,游历江陵、武昌和长沙、岳阳等地,接着东游至南京、扬州、绍兴等地,再北上方城、临汝,后至襄阳、洛阳、太原。35岁后,迁居到任城,继续南下北上,游学不止。

⑧除了杜甫、李白,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他们的成名成家也离不开游学的支撑。宋代沈括,少时随父宦游州县,出仕后他更是重视游历研究,使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写就了集科技之大成的名著《梦溪笔谈》。

⑨明代徐霞客游历生涯更是长达35年之久,他壮游祖国山川十万余里,自22岁起外出开始旅行,足迹遍及今江苏、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等21个省市区。徐霞客硬是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记录了人文、地理、动植物等资料,最终撰写了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

⑩正是在周游和壮游的基础上,古代的研学游呼之欲出。宋代到明清,书院文化盛行,使得士人旅行制度化,游学热情持续不衰,在全社会形成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浓厚氛围。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极力主张:“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⑪当时的书院名师硕儒云集,每一所书院都是一个地方的教育、学术中心,学子趋而往之,有远见的书院老师,更是研学游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学子走出校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游历山川、观察社会、开阔视野。

⑫明代的教育家吴与弼,21岁开始讲学,从学弟子甚众,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吴与弼通过教育实践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品格非常重要。他的教学方式很特别,经常率领学生来到郊外田野,参加劳动实践课,在劳动中授课,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他把劳动的元素融入了研学游,意义非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理论的人。

⑬从周游、壮游再到研学游,脚下走过的是路,心里留下的是知识。如今,研学游如火如荼,但也需要加强管理和规范,真正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阅读《海“溶”塑料,让海洋不再哭泣》,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经,塑料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惊喜。然而,现在有关塑料污染的报道不绝于耳。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洋塑料污染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②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亿吨塑料被废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约有800~1200万吨。海洋已成为塑料“垃圾场”,而传统塑料的降解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时间。

③海洋中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通常被称为“微塑料”。有科学家认为,微塑料要比肉眼可见的塑料危害更大,原因在于:

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扩散性更强。荷兰科学家曾研究过太平洋塑料垃圾带,发现微塑料虽然只占到塑料总质量的8%,但是却占到浮在此区域塑料面积的94%。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且具有很大的隐藏性。2017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大洋深处4500米处带回的海洋生物,在其体内竟也检出微塑料的成分。微塑料更容易进入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美国有关人士曾指出,丢弃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已危害到逾600种海洋生物,造成鲸鱼、海龟、海豚、鱼和海鸟等受伤或死亡。

⑤目前对于微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人类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没有研究能直接证明海洋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没有研究并不等于没有危害。

⑥那么,微塑料来自何处呢?海洋微塑料既有海源方面的输入,也有陆源方面的输入。而陆源方面的输入是海洋中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塑料废弃物等。除了塑料拉圾外,人类常用的洗涤剂、护肤品及工业原料等也含有大量微塑料成分,这些微塑料成分随污水排出,往往会随着陆源垃圾输入到海洋当中。

⑦塑料污染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拯救海洋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无疑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路径。但是,由于海水并不具备生物降解的条件,因此单纯依靠可降解塑料是不行的。

⑧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溶”材料的研发。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实现了塑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现在,他们研发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小分子。未来,研究团队还希望海“溶”塑料的降解模式能够实现智能化,对其降解性能进行调控,从而满足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4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