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练习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举一反三
“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章句上》

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荀子·富国》

材料二  近代以来,魏源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潮作为引入西学的桥梁,梁启超等曾经将《明夷待访录》等书多次偷偷翻印,以此作为宣传民主的材料。梁启超高呼《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康有为、谭嗣同等也都对《明夷待访录》等民本思想代表作极为推崇。不但维新派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将之看作是提倡民主革命的先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小的孙中山也曾评价“惟有黄梨洲先生,空传忠孝,卓萦能文章,高瞻远识,超越千古”。

——摘编自允春喜《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对民本传统的再诠释》

材料三  中国传统儒家认为“民惟邦本”,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具有了民主的色彩,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与西方民主在政治理念上所坚持的“主权在民”、人人平等是有明显区别的。

——摘编自朱宏军、张厚军《中国传统民本与西方民主之比较》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   则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时, 奕䜣曾初步提出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 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