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铜仁市伟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材料一: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于9月3日至4日举行,这是中国今年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活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非洲各界人士纷纷表示,他们热切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认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将为中非友好团结合作指明新方向,把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更高水平。
科摩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塞义德·穆罕默德说,他期待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提出非中合作新举措,特别是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科摩罗“2030新兴国家”战略对接,助力科摩罗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也为非中实现合作共赢提供新动力。
喀麦隆广播电视台记者阿舒·西奥多细数中国在喀麦隆的民生投资:“中国政府援建的会议大厦,雅温得多功能体育馆,农村饮用水井,农村太阳能电站……不仅直接改善民生,也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喀麦隆。中国是值得信任的伙伴。”他认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将开启非中关系新征程。
(摘编自王云松等《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人民日报》2018年9月3日)
材料二: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已经落下帷幕。根据峰会达成的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的成果,下一步,中国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发展中国家共享机遇。“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次非洲国家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进一步壮大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力量和声势。中国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奉行开放透明包容,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战略对接,深挖合作潜力,推动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第二,继续加强战略沟通协作,同发展中国家共迎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振兴迎来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时代挑战。中国将牢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使命,同发展中国家密切沟通,加强战略合作,切实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群体的共同利益和集体诉求。
第三,继续大力推动“两个构建”,与发展中国家共担使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
(摘编自《携手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
材料三:
俄罗斯《星火》周刊网站9月3日发表题为《非洲的头号朋友》的文章称,中国成为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的投资下,非洲已经开放和正在建设的工业园达到100个,这个过程不断加快,其本质是与全球统一体系的接轨。
文章称,非洲50多个国家几乎都有中国的努力成果。如今在北京峰会上,人们在广而告之的发展计划中看到了贯穿整个大洲的物流系统。公路不是造福一个国家,而是把许多国家连接起来。同时,正在兴起的产业获得了线路清晰的物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一直为非洲提供帮助,但整个系统的利益是共享的,其中也有中方一份。所有人都清楚这个利益,并对其进行讨论和修正。
结果,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奇观——中国人完成了西方殖民者未能实现的壮举。
对一个普通西方人来说,非洲意味着什么呢?文章认为,是灾难、疾病、贫穷、落后、政变、部落争斗和难民。对中国来说,非洲又是什么呢——看看上面就行了。在中国眼中,非洲完全不同,这不是童话,而是现实。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9月5日)
材料一: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 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 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材料二: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也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的贫困村进行调查,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朝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因为那些落后的观念、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精神上的内生动力和物质上的脱贫,既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扶贫工作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我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
(摘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2012~2016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
贫困标准(元) |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
贫困发生率(%) |
2012 |
2673 |
2339 |
9899 |
10.20 |
2013 |
2736 |
1650 |
8249 |
8.50 |
2014 |
2800 |
1232 |
7017 |
7.20 |
2015 |
2866 |
1442 |
5572 |
5.70 |
2016 |
3000 |
1240 |
4332 |
4.50 |
(摘自国家数据网)
材料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这“十六字真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真经”。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
(选自《大众日报》)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