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原名校中考语文第三次大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含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费,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或,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有了真情的灌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表、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警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着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作者:何冠军  有删改)

(1)、请概括语言的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列材料分别适合作为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绝不向以力服人而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材料二: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曾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活如椅子

王清铭

    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中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选自《中华散文》文字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一种强大,叫磨砺

石川

    ①心智正常的人,是没有不希望自己活得强大的。

    ②这种强大,不是指身材的魁伟,亦非指气势的威猛,而是指扬在脸上的自信和刻在内心里的坚韧,能执着理想,直面现实,自如地管理和掌控自己,独立地应对一切突变和危难。

    ③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是需要仰仗后天的磨砺。只要愿意接受各种挑战,愿意把自己放到各种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去磨砺,就可以不断接近预定目标直至抵达,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④天资平平不可怕。只要舍得磨砺,将符合自己期望而又正确的事紧盯不放,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一股子钻劲、蛮劲、韧劲、牛劲和倔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不仅可以变得聪慧与高明,而且可以蜕变得异常强大。

    ⑤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朝廷的贡献有口皆碑。但他并不是生来聪慧,悟性极高,而是普通的“中人”。曾国藩13岁时,某晚在灯下背书,一靈贼想偷点东西,藏于房梁,只等他入睡后好下手行窃。哪知等到天亮,曾国藩还没把书背出来。这贼实在憋不住了,就从房梁上跳下来,趾高气扬地背完书后,扬长而去。14岁曾国藩参加县试,前后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还是个倒数第2名。与其同时代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就有点瞧不上他。

    ⑥但曾国藩敢于磨砺自己,认定的事情,从不随意放弃。不擅长读书,就下笨功夫,不读懂弄通一本,绝不开始下一本。不会打仗,就自己摸索,从一兵一卒开始操练,遇到问题就时时反躬自省,硬是打造出了一支威震四海的湘军。曾国藩在磨砺中修炼成了湘军的统帅、晚清的大学问家,收获了辉煌的人生。

    ⑦起点很低,只是暂时的劣势。只要不甘于落后,始终追赶不放弃,遇困难不怕苦、逢挫折不气馁、懈怠时多激励、遭嘲讽不菲薄,把握好时机,将无转有,将少增多,将短变长,将长做优,不仅可以迎头赶上,甚至还可以强大到示范引领。

    ⑧单腿创业的陈湘宇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小儿麻痹症一只腿严重萎缩,人生起点可谓低到尘埃里,但他不怨病魔的无情,不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与不完美拥抱,与不方便共舞,满眼的未来与希望,满脸的阳光与灿烂,滿身的朝气与活力,硬是凭着一只腿搭建起自己成功的人生。他不仅考上了名牌大学,而且毕业后自食其力,创办公司,一点一滴把公司做成了国内最大的独立手游发行平台,吸纳了近1000人就业,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成全了不少人的梦想。

    ⑨条件不全,更是可以创设。只要思想不滑坡,行为不懒惰,始终心有所向,发愤图强,拥有“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不仅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条件,而且能把自己的意志也锻造得像钢铁般坚强。

    ⑩按照起步条件,谭谈要成为一名著名作家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开始创作时,他就是初中肆业生的文化水平,信都难以写完整,更不知道什么是小说、散文、诗歌……。但他并没有折服于命运,家里条件艰苦,没能在学校里继续念书,他就在工作之余逛书店,泡阅览室、图书馆,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刊。他千方百计挤时间练习写作,从学着办黑板报开始,锻炼自己的文笔,日复一日地坚持,长期不懈地磨砺,他的创作思想越发独到深刻,表达更加行云流水,作品也越来越让人喜爱。从刊登于黑板报上的小通讯《假日里的忙人》被转载于《汕头日报》开始,他终于踏上了美好却异常坎坷的文学创作之路。后来,他发表许多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其小说《山道弯弯》《风雨山中路》《山野情》等还获得了大奖。“____,____”谭谈的强大之路,靠的就是不断磨砺,靠的就是将人生之船舵掌握在自己手里。

    ⑪禀赋好者,起点高者,条件优越者,要是在实践中敢吃“螃蟹”,敢于千锤百炼,强大起来的速度还会更快。但要是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畏惧失败,所有的拥有,不仅会消耗殆尽,本来触手可及的目标也可能变为镜花水月。天资差者,起点低者,条件缺者,只要不甘沉沦,不自轻自贱,勇于与厄运挑战,敢于绝地反击,依然可以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和苦尽甜来。

(2022年7月《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阅读理解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③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④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染血的借条

徐全庆

    ①十年之后,水根依然后悔当初把白马借给那个红军战士。

    ②那时候,水根还在给姜运昌打长工,虽然自家没有地,日子倒还过得去。偶尔,水根也会想,要是自己也有几亩地,不用给别人帮工,那该多好。但水根只是想想。水根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

    ③如果那次红军没有进驻他们村,水根真的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可是,红军来了,来得很突然。

    ④是兵村民都怕,大部分人都躲山里去了。水根也想往山里躲,但姜运昌让他留下来看家——家里还有很多东西来不及往山里搬。

    ⑤水根就忐忑地留在家里。他不怕兵们抢东西,真抢了姜运昌也认,他怕万一伺候不好兵们会挨打挨骂,甚至丢了小命。但红军似乎和以前的兵们不一样,他们都很和善。主家若不同意,他们决不进屋,就在屋檐下过夜。

    ⑥水根的屋里住了个年轻的战士,大哥长大哥短地喊水根,水根紧张的心逐渐放松下来。隔壁是马厩,马厩里有一匹白马。年轻战士一看到白马,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水根心说: “坏了。”

    ⑦年轻战士替水根喂马,水根不让,战士却不听他的。喂完,战士还给马梳理毛发,动作很温柔。水根看得出来,年轻战士很喜欢这匹马。水根就在心里盘算,如果那战士提出要白马,他该怎么说。可战士迟迟没说。水根的心就始终悬着。

    ⑧部队在村里住了三天,突然就开拔了,比来时更突然。年轻战士甚至来不及正式和水根告别,就匆匆地背起行装上路了。水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⑨水根走进马厩,抚摸着白马,说: “咱俩总算躲过一劫。”

    ⑩话刚说完,年轻战士却回来了。战士说: “你的白马能借给红军吗?我们首长的马前不久牺牲了。”

    ⑪“就知道你一直想要这马,又何必拿首长当借口?”水根在心里叹一口气,然后默默地点头。水根早盘算好了,给就给吧,若是以前的兵,哪还会和你商量?

    ⑫年轻战士一脸惊喜,忙说: “可我不会写字,我现在去追司务长,让他给你写个借条。”

    ⑬“哄谁呢?”水根这样想着,说: “算了。”

    ⑭水根后来一直后悔说“算了”。他没想到,别的人家也有借给红军东西的,红军竟都给写了借条,独独他没有。

    ⑮白马的事水根就说不清楚了。没人相信他真的借给了红军,姜运昌也不信。别人不信没关系,姜运昌不信,就不再请他帮工,水根的日子就难过起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⑯“我说算了你就真算了,你看不出我是害怕和客气?”水根就常常这样骂那战士,直骂到一个八路军军官出现在他面前。

    ⑰“八路军”把一张借条递到水根面前。借条虽然被浸湿过,残留着紫褐色的血渍,字迹却依然清晰: “借到姜水根白马一匹……”

    ⑱水根仔细看“八路军”,不是当年的红军战士。 “他呢?”水根问。

    ⑲“牺牲了,在回来给你送借条时遇上了国民党的部队。” “八路军”说, “借条上都是他的血。打死他的是一个神枪手,此前已经有七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他的枪下。”

    ⑳“你们给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㉑“不能报。”

    ㉒“为什么?”

    ㉓“八路军”说:“那个神枪手在他衣袋里发现了这张借条,他说,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当了逃兵,回了家乡。”

    ㉔“那不更容易找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㉕“八路军”说:“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非常勇敢,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前不久他也牺牲了,这张借条是在他的遗书里找到的。他在遗书里说,他不敢把这张借条拿出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对红军犯下过那么大的罪,他只有拼命杀鬼子赎罪。”

    ㉖“听说,你一直后悔把那匹白马借给了红军?” “八路军”问。

    ㉗“是的,我现在更后悔了。”水根说。

    ㉘“为什么?”

    ㉙“如果不是那样,他就不会牺牲了。”水根挺了挺腰,说,“我也想像那个神枪手一样赎罪,你们要我吗?”

    ㉚“当然。”

(选自《小小说选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