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全面屏手机,泛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的手机,一般采用极限超窄边框屏幕,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夏普早在2014年就发布过第一款全面屏手机Aquos Crystal,采用5寸显示屏,1280*720分辨率,同时取消受话器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但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17年下半年,全面屏手机在市场上全面性爆发,品牌从小米MIX到小米MIX2,从三星Galaxy S8到三星Galaxy Note8,再加上后面包括iPhoneX、华为麦芒6,华为Mate10在内的一系列新机等。

    由于手机的大屏化已面临手掌大小瓶颈,屏幕超过6英寸的机身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且容易滑落碎屏,导致体验感下降,而最适合大部分用尸使用的手机尺寸是5—6英寸。全面屏更高的屏占比,意味着在机身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展示更多内容,能够让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目前主流手机的宽高比是16:8,而全面屏一般是18:9。加大的宽度给人们带来了“分屏浏览”这一全新的使用体验。全面屏让同一屏幕内看电视剧和微信聊天、淘宝购物比价这些新需求成为可能。

    2017上半年开始,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前几年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逐渐转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外观万面,各大品牌乃至各品牌内的子类都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厂商不得不通过推出多款颜色来吸引眼球,但依然乏善可陈;比如苹果推出红色款Iphone7和7Plus来吸引眼球,但销量不达预期。全面屏带来的科技感、整体感则是外观微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全面屏未来将结合曲面技术、AR技术等掀起新一轮外观升级浪潮。

(摘编自《智能手机全面屏研究报告》)

材料二:中国手机市场各尺寸机型占比

全面屏渗透率将迎来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于《2018年中国全面屏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材料三:

    对于未来全面屏手机发展的趋势,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认为,“第一代全面屏”主要带来的是更大的占比外观以及视觉效果方面的提升。

    他预测,不久将迎来“第二代全面屏”,还会迎来更多技术以及交互上的革新,例如:异形全面屏、柔性屏幕以及各种新外观材料将成为打造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全面屏导致当前大多数厂商不得不暂时采取指纹后置的解决方案,还会催生出新的生物识别技术革新。无论是今年iphoneX的面部识别,还是未来基于OLED屏幕实现的屏下指纹识别,都是技术发展的方向。

    刘立荣认为,全面屏的到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解决了目前5G时代到来前手机行业创新疲劳的问题,并相信随着全面屏技术的推广,用户换机频率会重新提高。

(摘编自张娜《手机行业“全面屏”发展势不可挡》)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消费者对大屏手机的关注度与日俱增,5.1英寸及5.1英寸以上手机在2017年市场占比为82.9%,较2016年升了15.6个百分点。 B、屏幕超过5.6英寸的手机市场需求递减,说明消费者单手操控整机尺寸过大的手机有一定难度,手机屏幕发展受手掌大小限制。 C、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平稳增长,异形手机与全面屏手机市场渗透率相比增长缓慢,全面屏手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异形手机的发展。 D、2017年全面屏手机渗透率约为9%,2018年全面屏机型渗透率跃升至44.6%,打造全面屏手机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面屏手机,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宽高比为18:9的手机,窄边框达到极致。提高屏占比,能解决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 B、夏普研发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但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因为其市场号召力过小,品牌效益不足以引领市场潮流。 C、屏幕超过6英寸的手机,由于机身过大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就容易出现滑落碎屏的情况,让人体验感下降。 D、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全面屏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外观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
(3)、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全面屏”手机的优势及技术发展方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刘慈欣

    对国内大众而言,科幻文学在许多年里都是一个陌生事物。它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部分作品还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过去的一年里,媒体大范围地报道,把科幻文学推到了聚光灯下,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由来已久的“新”现象。那么,什么是科幻?

    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是存在差异的。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技术旨在提高生活水平,而科学的使命却是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引力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但是这项发现却开启了认知未知世界的一扇天窗。也许有人怀疑,人类为何要去仰望那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许多当下看似无用的知识,从拉长了的时间维度去看,可能都会意义非凡。在我看来,朝向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拓展,不仅足以开阔眼界,更能涤荡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抗和互补

    ①相对于“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②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但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反思苦难、颠覆价值的阶段徘徊。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却为什么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格局小,视野窄,不足以表达普世价值观,难以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③20世纪的一百年特别是后来的50年,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的改变具有了可能性。它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

    ④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

    ⑤文学的游戏精神也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外,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它通过不断的尝试,产生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⑥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它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也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

    ⑦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

    ⑧因此,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节选自《网络文学:没有航标的河流》)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新葫芦兄弟》遭差评引发的思考

毛建国

国产动画片《新葫芦兄弟》自7月11日上线以来,网友一直吐槽不断,纷纷称其“糟蹋经典”“毁童年”。在豆瓣网上,网友给出的评分仅为3.7分。不过,相较于网友的差评,出品方的态度更值得玩味。从“一部拍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为什么要迎合80后的口味”这句话中,大致可以了解出品方的态度。这也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动画片到底应不应该考虑成年人的口味?

《新葫芦兄弟》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合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网友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造型上,从中国风变成了日版萌娃;剧情上,爷爷变成了土地公公,会法术,还像唐僧一样啰唆;语言上,使用了“吓死宝宝了”等较多网络流行语。很多孩子可能连上网打字发表评价都做不到,可以看出,这些吐槽多是成年人发出来的。可是,出品方真调查过,孩子喜欢什么动画片吗?

    不必讳言,现行的中国动画存在“甘蔗两头不甜”的情况。一方面,很多动画出品方把目标受众锁定于儿童群体,忽视了成年人的感受,一些动画甚至没有过硬的故事,穿帮画面比比皆是,让成年人极其不爽;另一方面,很多动画出品方在研究儿童心理上远远不够,不能说真正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动画片没有,最起码不多。看起来现在有一些国产动画片很受欢迎,其实这是无奈的选择。哪些动画片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电视台决定的,它取决于电视台播什么以及播出的频次。

    之所以把“成年人口味”作为一个命题抛出来,不仅是因为成年人也有观看动画的需求,而且是因为成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动画的打开方式,决定着孩子看什么。有统计表明,虽然《新葫芦兄弟》的主创团队将该片的主要观众定为7~11岁的小学年龄段儿童,但事实上,真正的儿童观众只占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的观众其实还是成年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在观看人群上本就应该跨界,比如《猫与老鼠》这些经典片,就是“老少通吃”。更何况,很多80后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决定着自己的孩子能不能看、看多长时间。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不在乎80后的感受呢?

    相比较而言,研究儿童心理远比研究成年人心理复杂和艰难得多,怕只怕既研究不了儿童心理,又不去研究成年人心理。从这个视角来看,有必要强调一点,动画片不能缺少成年人视角。

    想拍出一部叫座的动画片,确实不容易;在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之间找到平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就现实而言,我们最怕的是出品方既不研究儿童心理,也不研究成人思维,只是把精力用在公关和宣传上。至此可以回答,儿童动画该不该考虑成人口味?识者自有答案。

《人民日报》(2016年08月2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品格

王德胜

    “中华美学精神”一方面突出强调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在精神层面所应持守的“中华立场”,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明确、强化了对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价值构建要求。

    “中华美学精神”在体现“中华性”的同时,融合了多样性的思想追索,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和思想的丰富性。例如,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主导性理想,就是强调生命活动的内在和谐性,倡导个体生命体验向自然生命运动的沉浸和投入,讲求天、地、人相合。这种内在和谐性是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再如,强调文学艺术对现实人生的改造与提升,突出文艺活动的人生教育和伦理构建功能,这一理念贯穿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核心内涵的一部分。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始终处于不断生成、积淀和丰富的展开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内涵。在当代条件下,“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指向鲜明的实践性命题。

    时代在变,文艺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在变,文艺批评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也在变,不变的是贯穿文艺实践始终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种特色、风格和气派,绝非简单的“民族形式”外观修饰,而是从内在精神层面凝聚、升华而出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风格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价值构建。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来说,强调“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为现实的要求在于以“中华美学精神”自觉引导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当下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实践的当代价值构建。应该说,这正体现了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时代生命力的一种具体把握。

    当前,要求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更加具体地贴近当下生活现实,更加充分地表现大众的生活情感。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文艺创作与批评就难以具体深入地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超越,文艺实践就会陷入思想苍白化、价值平面化、趣味低俗化的境地。这不仅关涉当代中国文艺审美功能的具体实现,而且体现了对文艺的文化功能与历史传承功能相统一的要求。

    以宗白华为代表的把“人生体验”追求与“生活改造”理想相结合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探索,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重要借鉴。中华美学始终强调审美价值创造过程中个体体验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并从这种统一出发,审视和评判诗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态。进入20世纪以后,宗白华等一批美学思想家一方面接续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心性修养追求,将个体审美体验与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实践、审美活动向内的人生指向;另一方面又着力将这种向内的人生指向、人的自身改造追求,与向外的社会实践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张以内在的人生价值信仰之美来普照整个社会人生的改造前途。这样一种思想探索,既深刻延续了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生命精神,又对现实人生的发展前途给予了深切关注;既坚守了人生的精神指向,又落实了文艺实践的现实目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历史中,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历来都是各种文化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原因与动力,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相辅相成,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互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观点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实际上就是欧洲的思想界借中国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中学西传”的源头在于西方耶稣会士明末入华,其后,“中学西传”形成规模效应并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持续了211年,而且在儒、释、道精神乃至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明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如意大利会士卫匡国等完成了中国史书的编译,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研究中国学问的目的,既是为了传教的需要——为天主教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寻找对接点,更是为给西方寻找更为理想的社会制度楷模。

    经由来华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学西传”成果,还促成了法国重农主义思想的兴起,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提出了“农民穷则国穷”的主张,这正是来源于儒家的重农思想,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也是以中国为蓝本的,中国朝廷的亲农政策通过来华传教士发回国内的书信介绍、在欧洲大陆被广泛传诵,这无疑为法国重农主义者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有力论据。

    耶稣会士波兰人卜弥格是第一个将中医药知识系统全面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他向欧洲翻译传播的若干重要的中医药著作,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尤其是促成了欧洲专业汉学的诞生。法国来华耶稣会士也通过书信,向欧洲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为中医药文化得到西方的认知认同作出了突出贡献。

    康熙帝派遣法国会士白晋返回欧洲招募来的耶稣会士在华期间,通过翻译活动和科学考察等方式,开创了“中国—欧洲”对话的高峰。成为法国早期汉学的先驱。法国会士还参与了康熙帝组织的全国大地测绘,绘制了中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这是当时中国最科学,最完美的全国地图,2014年3月,习主席访德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给习近平的德国绘制于1735年的中国地图,其蓝本就是《皇舆全览图》。

    “中学西传”的贡献不仅在于促进中华文明在西方的传播,影响西方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加深中西之间在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调适与融合,而且在东西文化寻求共同性和互补性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双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吸收和借鉴。

(摘编自王银泉《挖掘“中学西传”研究的时代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②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③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④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⑤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⑥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