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数据”时代

    ①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2016年“数博会”在贵阳召开。此次“数博会”是贵州挂牌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以来,首次举办的一次大数据交易、数字化产品展示、互联网技术交流的大型盛会。据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数据是依托互联网优势,融合数据库资源与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而研发的大型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存储容量特别大,预计未来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即4000万亿亿字节;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资源实时,更新快,最快可达1分钟,甚至几秒、几十秒的更新速度。

    ②在科学上,“大数据”推动其快速发展。东方祥云的负责人李胜在1999年创办企业时,希望利用数据库对洪水进行预报来摆脱传统洪水预报方式的弊病。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好几次公司都濒临死亡,为了生存,甚至还被迫倒卖过电脑。直到2015年,恰遇到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东方祥云获得了机遇。东方祥云的数据库借助大数据平台得以收集到全球所有公开的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各个主要河流的水文数据及各种图片、视频。现在可以将洪涝灾害的预测从20分钟延长到72小时。是大数据技术和水利的结合让东方祥云大数据项目在中国“云上贵州”商业模式大赛中一炮打响,获得最高奖——“云端大奖”,并获得500万元扶持资金。

    ③“大数据”来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手机多了一张方便和免费的网。但近期,有多位网友发现,当自己在使用QQ或者微信聊天的时候,交流中说到了某一件物品,打开淘宝时,它会向你推送相应的商品,当自己在某个地方的标签是摄影师的时候,淘宝上就会显示一些摄影器材。这个并不只是淘宝上有,京东等购物app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阿里巴巴某工作人员向民众展示了一场关于大数据背后的系统,只要有人在浏览器上输入了某一个关键词,浏览器的后台就会进行记录,将某一用户一整年的搜索信息全部保存起来,然后进行分析,通过分类、整合,可以得知他在生活中最喜欢看什么电视,做什么工作,有什么爱好,包括年龄阶段、相关联的朋友圈、家庭情况等都可以数据关联分析出来,这就是利用大数据得来的结果,工作人员表示,只要你在网络上进行绑定和搜索的时候,在某方面来说你的隐私就已经被曝光了,在互联网面前,人们是没有隐私的。

④对于公务员来说,这无疑多了一个“紧箍咒”。一款名为“数据铁笼”的App,用大数据的方式追踪公务员的时间、权力等。贵阳市交管局工作人员孙某某的每一天都有APP汇总过来的精确到秒的记录。与门禁卡、饭卡、公务消费卡相连接的考勤系统显示他4月某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8点40分22秒到达局大楼,两分钟后坐上电梯。中午12点18分出现在食堂吃饭,12点35分59秒离开,四分钟后回到办公室。下午15点12分35秒,通过公务卡网划一笔3561.00消费款到建行622*户头,中途还曾遇到钓鱼网站骚扰。幸好App有反诈骗引擎及时提醒功能,才无误地完成网上消费交易。17点52分45秒下班回家,途中还接到400开头的一条诈骗信息,预防信息及时进行提醒。像“数据铁笼”这样的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专门的反诈骗等打击违法犯罪的项目中。对违法犯罪者进行数据分析,继而追踪和打击,以技术对技术,让犯罪者无处遁形。

(选自《南方周末》,略有改动)

(1)、下列内容中陈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存储容量特别大,预计未来大数据的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 B、东方祥云大数据项目只能将洪灾预测期提前20分钟。 C、只要你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你所有的隐私就没有了。 D、“数据铁笼”将公务员关了起来。
(2)、关于大数据的特点,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储容量特别大 B、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 C、资源实时,更新快 D、大数据让人们没有隐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利用大数据开发技术进行反诈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葛亮”借西风

王金宝

    诸葛亮真有呼风唤雨的神通吗?你看他在东吴修道坛,择吉日上坛,手持宝剑,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装神弄鬼,还真把东风给“借”来了。其实,正如小说所描述,诸葛亮只不过根据自己懂得的气象知识和看天经验,预计这日可能要刮东风,装神弄鬼,目的是麻痹周瑜,他好趁火烧曹操80万大军之机逃脱。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和现代气象科学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由于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电子计算机、激光等先进技术在气象研究上的广泛应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更快。当代的“诸葛亮”不仅能借东风,而且能借西风。

    1976年1月的一次核试验,地面要求必须有西风,而所在场区常年却盛行东北风,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分析大量历史资料,寻找出现偏西风的规律,预计23日13时可出现偏西风,于是有关部门当机立断,决定在那天14时试验。结果,12点钟这个地方还在刮东风,一到13时果然转为西风。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试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良好的气象条件。可是5月17日,试验海域气象条件十分恶劣,时而乌云滚滚,时而大雨倾盆。18日的天气到底怎样?负责气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在缺乏海域和广阔洋面天气预报资料的情况下,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并结合他们多年的预报经验,慎重而果断地做出18日“气象良好,可以发射”的预报。结果第二天试验海域果然天气晴朗,他们为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做出了贡献。

    目的并非是天气预报,而是人工影响天气,使几千年来人们的呼风唤雨神话变成现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人工降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消雷电,以及用人工办法在短时间内削弱台风中心的最大风速,等等。

    但以上这些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目前还只能改变局部地区的天气。至于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的控制,只能提出一些设想。有人设想,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撒播大量炭黑粉末,使冰雪融化;也有人设想,把大西洋的温暖海水用人工办法压进北冰洋中,使北极的冰层消失;还有人设想,在北半球北方的白令海峡筑一条大坝,阻止北方的冷海水进入北太平洋,由此改变北半球的气候。这样大范围的天气控制和气候改造,牵涉到巨大的工程以及改造对全球气候效应的准确预测,因此估计要到下个世纪才有可能进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己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 , 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刷脸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刷脸时代”已在悄无声息中到来,并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新闻纪实)

     事件一:2015年3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德国玩的一场“刷脸秀”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活动中,马云向全世界演示了“ Smile to Pay”(微笑支付)扫脸技术。他利用“刷脸支付”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么炫酷的举动也让许多网友们不淡定了,更大呼:“马云这个不靠脸吃饭的男人,终于干了一件‘刷脸’的事。

    事件二:2017年11月15日上午,在市区八一北街上的中国农业银行金华分行营业中心,准备取款的方女士忘了带银行卡,一脸沮丧。“別急,我们这有一台ATM可以‘刷脸取款’。”银行大堂经理领着方女士到ATM前,指导其如何操作,不一会儿,出钞口就吐出一沓现金。

    (技术分析)

“刷脸”支付

    刷脸识别支付系统是一款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它于2013年7月由芬兰创业公司 Uniqu全球首次推出。该系统不需要钱包、信用卡或手机,支付时只需要面对POS机屏幕上的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将消费者面部信息与个人账户相关联,整个交易过程十分便捷。

    不论是POS机“刷险”,还是网上支付“刷脸”,依赖的都是“人脸识技术”,人脸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的相貌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的最大特征是能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并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识别。人脸识别系统在中国已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安全、海关、金融、军队、机场、边防口岸、安防等多个重要行业及领域,以及智能门禁、门锁、考勤、手机、数码相机、智能玩具等民用市场。据了解,早在2013年的愚人节,支付宝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了一个名为“空付”的宣传片,短片中消费者对着镜头摆个鬼脸,系统也可以“支付成功”。支付宝官方表示,这只是他们在愚人节和用户开的一个小小“玩笑”。

    两年后,“愚人节玩笑”不再只是玩笑,漂洋过海的“刷脸”技术也站上国际舞台开起了“国际玩笑”。然而,面对如此“任性”的支付宝,小伙伴们有了这样的质疑:“刷脸识别准确么?”

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计算机人脸识别的准确率竟然已经高于人眼。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此前在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CVPR2014上曾发表论文,称计算机识别人脸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9.15%,而肉眼识别的准确率大的在97.52%。而作为世界领先的人脸识别平台,Face++Financial人脸识别技术在LFW国际公开测试集中更是达到世界最高的99.5%的准确率。同时,运用“交互式指令十连续性判定+3D判定”的技术,其人脸识别防伪攻击的能力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次作为“刷脸”后端技术支持的北京旷视科技公司市场与品牌部总经理谢忆表示,他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十万分之一的误识率,也就是说这对双胞胎可能刷10万次脸才会认错一次。而且,这种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使做了整容手术,该技术也能从几百项脸部特征中找出“原来的你”。

    (链接材料)

    农行ATM刷脸取款操作步骤

    进入ATM主程序界面,点击“刷脸取款”接钮,弹出刷脸提示界面,点去确认,系统会自动识别人脸并抓拍照片,活体识别成功后跳转到身份证输入页面,可以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者在下方身份证阅读器区域直接刷身份证。如果活体识别失败,则显示人脸捕捉失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

①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紧跟着春分,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既是时令标志的节气,又是充满人文内涵的节日,具有别样的意义。

②在汉魏之前的社会生活中,清明主要是作为自然节气存在的。古代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清明的自然物候。如《逸周书·时训解》记述植物的物候,云“清明之日桐始华”,这是说梧桐在清明那天开始开花。《淮南子·天文训》记录星象和风向,言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乙位,“清明风至”。在东南风吹来的时候,自然界万物萌生,吐故纳新,勃发出一片生机,天地之间充盈着温暖和煦、清爽明净的气息。汉代刘歆《三统历》将“清明”的含义描述为“物生清净明洁”。作为节气的清明,它的时序和物候意义在于此,得名之由也在于此。

③从汉字上说,“清明”也体现出古人对这一节气的理解。

④清,《说文解字》:“清,朗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作为一个形声字,“清”的义符“水”表明了它的义类,声符“青”则提示了它的读音。“清”的本义,是指水澄澈明朗。《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也指出“清”与“浊”“秽”等词词义相反,得名于水色澄碧。《诗经》之“河水清且涟猗”、用的正是清的本义。倘将水之清澈,类比为人的品质,“清”就引申有了纯洁、清廉的意思。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其中的“清”和“浊”都指向了人的品行。水之清澈还可以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状态,于是“清”又有了“清平、太平”的意思。《孟子》里说“以待天下之清也”、就是期盼着天下的清平。这些蕴含在“清”字里的价值观念,都说明了人们对“清”的状态的珍视。

⑤“明”和“明”是异体字的关系,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这两种写法一直存在,表达了古人从不同角度对“明”的认识。“明”字从“圆”“月”会意,其中“圆”象窗户之形,正如西晋文学家潘岳的诗句“皎皎窗中月”所述,“明”字取月光照进窗户之象,表达出古人对明亮的诗意认识。“明”字从“日”“月”会意,正如《荀子》“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所言,“明”字兼取白天明亮的阳光和夜间皎洁的月光会意,表达出古人对日月光明的认识。“明(明)”的本义即是明亮。

⑥“清明”连言,正道出了春天里天朗气清、天地澄明的特点。清明时节,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正是耕种的大好时节。先民以农业为生,清明与农事的紧密关联使得人们格外看重这个节气。体现在农书中,汉代崔实《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委室”“节后十日,封生姜”。这一时节,要整理养蚕的房屋,还要用泥土封起生姜,以待生姜发芽后种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若清明寒食前后,有水而浑,主高低田禾大熟,四时雨水调”,道出了清明时的降雨对于农耕的重要意义。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都说明了清明在农业生产中的节点性意义。

⑦到了唐宋时期,清明不仅是自然的节气,也逐渐吸纳了寒食节、上巳节的节日功能,因而具有了扫墓祭祖、插柳戴柳、踏青游春、放风筝、荡秋千、踢球等众多的节日习俗。在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无尽的衰思象征着亲情的联结和历史的延续。人们还在清明节插柳以驱邪,陆游笔下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即是明证。清明时节也适合外出踏青,游春赏景。宋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绘的都是游人踏青赏春之景。清明也是最适合放风筝的时节,《红楼梦》中有诗云:“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⑧“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人们在清明节追思逝去的亲人,缅怀长眠的英烈,不忘本来,启迪未来,在历史的传承中永葆家国情怀!

现代文阅读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