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课标版2018-2019年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a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滴”船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其中,最大的蓝鲸身长约30米,体重100吨左右,相当于30头大象或1000头公牛。

    谁能想到,如此庞大的鲸,竟是海洋中最优秀的游泳健将之一。“海上霸王”虎鲸,每小时可游55公里;上百吨的抹香鲸还是海洋中的潜水冠军呢!另外,鲸还有这样一些本领: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鲸的体形特殊:硕大的头部,急速收缩的尾部,前肢演变成不大的鳍,后肢已经退化,整个身体像一颗拉长的“水滴”。这类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舰船设计师们由鲸的体形联想到船舶,设计了多种水滴似的鲸形船。以往的一些客轮、货轮的水下部分都是刀形,现在都改成鲸形,有的超级油轮也模仿鲸的体形,因而加快了航速。

    原先的核潜艇是雪茄形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的现代化水下核潜艇。与雪茄形的核潜艇相比,水滴形核潜艇所受到的水的阻力减小了很多,再加上核动力装置,功率有所增加,在水下航行时,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B、鲸是鱼类的一种。 C、鲸有蓝鲸、虎鲸、抹香鲸等种类。 D、鲸的体形能大大减小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2)、“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下列不属于“这些本领”的是(    )
A、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 B、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C、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 D、每小时可游55公里。
(3)、下面哪一项不是鲸的别称?(    )
A、游泳健将 B、“海上霸王” C、“水滴”船 D、潜水冠军
(4)、下列对舰船设计师设计水滴似的鲸形船的目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提高船速 B、减小水的阻力 C、更加适合水中活动 D、船形更美观
(5)、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写出它的作用。
(6)、请你再举出两例人们从其他动物身上获得怎样的启发?
举一反三
阅读《生命之伞—臭氧层》,完成练习。

生命之伞—臭氧层

    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美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中国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一书法。

②书法艺术____与写宇有关,____不等于说将宇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钢器上的铭文叫金文。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求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其中行书和草书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出现书法艺术,(得力  得意)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  奇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弱  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艺术,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那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流动的气脉是书法的灵魂。

⑤例如,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____说一笔写成,____一气相连。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⑥“一笔书”的提侣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九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啊成,气韵流荡,线杀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的作品,(无时无刻  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

神奇的地声

地震到来之前,或早或晚地总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古今中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地震前发生的地光、地声,以及水位变化等。其中的地声,可以说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前,向人们发出的最后的警告信号。

我国史书上记载地声的例子很多。《魏书·灵征志》记载山西“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清朝乾隆年间的《三河县志》记载了1679年三河大地震前的情景:“忽地底如鸣大炮,继以千百石炮,又四远有声,俨然十万军飒沓而至,余知为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五六个小时,不少人也听到特别奇怪的声音。

地声多种多样,这与震级的大小和震源的深度及地面覆盖物有关。地声有的像雷声、狂风怒吼声、炮声及汽车声、飞机声,还有的似撕布声、大树折断声、铅球在地板上的滚动声、击鼓声等。同一次地震,各地听到的地声情况也不尽相同。

地声,同其他声音一样,也是由振动引起的,是地震前,由于地壳中岩体的脆弱部位首先发生断裂或滑擦而产生的声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一种物理现象,是一种地震先兆现象。注意观测地声,对地震的预报、预防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有利用地声成功预测地震的先例。唐山大地震前,滦南县有位中学教师,凌晨两点钟听到隆隆的地声后,立即喊醒周围所有的人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带躲避。结果,凌晨3时42分,大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断裂或者滑擦,有时要经过几个小时或者几十个小时才发出声音;有时是震前几秒钟或几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研制了无人地震监测仪,由地声接收器、放大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监测系统,能采集、记录各种地声信号,再经过识别、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后,通过打印机制成图形材料,供地震专家分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发生的大概时间、地点及强度。

科学家们和人民群众总结出了用地声预报地震的谚语。谚语曰:“临震前,一瞬间,地声发,最常见。震级大,地声沉;震级小,地声尖。响声长,隔得远;响声短,在眼前。闻地声,宜果断;速躲避,少危险。”通过观测地声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可以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