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在京发布。这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5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与以往相比,本次调查新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合作机制等热点话题,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与影响力、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6年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中国国家整体印象得分为6.22分(总分为10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增长的势头。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6.5分)和国内治理的表现(6.2分)赢得海外好评,尤其是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更多认可。相比年长群体,海外年轻群体(18—35岁)对中国内政外交表现评价更高,对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的看法也更乐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中国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预期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海外受访者比例从2013年的17%、2014年的20%、2015年的24%,到2016—2017年的33%,呈逐年加速增长趋势。
受访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以及全球治理都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海外年轻群体的认可度更高。超过六成的海外受访者认可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活跃度高,并期待中国在其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怎么样?全球调查报告来了》,有删改)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
材料三:
与信息匮乏年代“大路货”的传播同样有需求不同,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受众缺少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与受众的这种需求相适应,我们的媒体传播就要着重在分众化、对象化上下功夫,做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所谓内外有别,就是内宣与外宣之间在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要有所不同,外宣应更加重视运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来传播。所谓外外有别,就是同样是对外传播,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播的内容、语言、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做到应其所需、传其所要。对外传播既要“强魂”——精心选择适合传播的内容,又要“健体”——重视在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和周边国家建设传播平台。我们应当努力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受众遍天下。
在新闻传播中,为什么要提倡讲好故事呢?这是因为: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反映和体现人们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生动性、故事性,是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故事性的报道具有具象化的特征,让受众可感、可知,入脑、入心。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好故事的元素千千万万,好故事的题材源源不断。主动而充分地讲好这些故事,必将有助于建构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建构和塑造国家形象,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用传播效果体现政治立场、检验工作态度、考察平台项目。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不仅要看媒体派出了多少人、新建了什么项目,更要看影响力提升了没有,提升了多少。在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不仅要考察其科技支撑指标(包括团队科技素养指标、传播平台评估指标)、经济营收指标(包括媒体对广告客户的影响指标、媒体盈利平台的量化指标),更要考察其影响力指标(包括受众的注意力指标,业界、学界的评价指标)。只有这样,通过融合发展推动良好国家形象建构和塑造的过程,才是扎扎实实的、富有成效的。
(摘编自《国家形象与媒体担当》,有删改)
材料一:
劳动节假期年年有,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把他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意义不大。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材料二;
2019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
统计数据 |
||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
很有必要 |
没有必要,瞎耽误工夫 |
无所谓 |
13% |
16% |
71% |
|
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
开设了 |
未开设 |
不清楚 |
33% |
33% |
34% |
|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
是 |
否 |
不清楚 |
3% |
79% |
18% |
(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
材料三: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材料四:
在国新办9日举行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强。《意见》在劳动教育上单独列了一条,作为“五育”之一,德智体美劳单独表述。
加强劳动教育,须加强制度建设。准备制定两个文件,一个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二是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通过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具体内容和实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落地。在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关键是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第二是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
(选自国新网,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