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测试(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宋以来,东方世界便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以同源文化、同质制度为根基的亚洲经济图。所谓“中央文明”或“中央帝国”,绝非仅仅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中国很少利用自己的宗主地位和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奴役和掠夺体系内的朝贡国;大多数时候,朝贡在经济上是无利可图的,甚至成为王朝的负担。在封建权责资本体系支配下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内敛型体制,以“德治”为维系手段。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

材料二:清季民初的读书人意识到,中国并不代表天下,方位也不在世界的中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世界主义论,杨度认为“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对此胡适主张“世界者,乃世界人之世界,不当由欧美两洲人独私有之。亚洲诸国为世界一部分,不宜岐视之”,而孙中山则主张“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中国如果强盛起来,还要対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据李永晶《新世界主义:破解民族精神的时代困境》等

材料三: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愈受关注、其基本观点是所有人对人类的忠诚并不一定非把自己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国家,人们忠于自己的祖国,并不妨碍对外国人持友好的态度,可以通过交往和对话达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这不会抹去人们的民族身份。例如,作为欧洲人,人们具有民族性,而作为超越欧洲的国际上的人,人们更具有欧洲性。个人、政府、国际组织毫无疑向都应该为世界城邦的建立负有责任。

——据(法)雅克·德里达《论“世界主义”与宽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方世界形成的经济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兴起“世界主义论”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义”思潮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开始聚集于城市外围地区,形成了所谓“草市”的新居民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把汴京城外的居民区划分为八个厢,重新设置官吏进行管理。这是宋政府用行政手段将汴京城外的居民区正式纳入行政区划,承认其是汴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城池外新居民区的普遍形成和发展壮大,说明城市的空间范围超越了城池郭墙的限制更广地延伸开来, 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这些新城区并不只是居民区而已,同时它基本上也都是工商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陈宇光《宋代农村人口流动探析》

材料二:清朝统治末期,原有秩序漸漸松动,被突破的禁令越来越多,地域空间的划分逐漸模糊,内外城的区隔,甚至皇城与京城的界限也被打破,民人进入内城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城市内部的流动性明显增强。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开始对城市实施改造,拆除城墙、规划市区道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城固有的封闭格局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百业杂处的城市新形态。……早在清末,北京城南宣武门外的香厂地区就已经开始修筑道路,开辟新区。京都市政公所建立后,选择香厂作为城市改造的示范区域,名“香厂新市区”。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漸形成一处集商业、娱乐、餐饮等于一处的具有近代色彩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城市街区。

——摘编自王建伟《清末民初北京的域市化进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