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他以救中国为事,专注研究各国政治外交情事,参与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着手组织“正气会”,作为将来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正气会”的名称来源于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在宣布正气会成立的序文中,一万面攻击清政府“甘首腥膻,自甘为隶”,指责清政府对洋人的屈膝投降,成为洋人的奴隶,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方面又宣扬要“忠君爱国”,称:“日月所照,莫不尊余,君巨之义如何能废”,承认与光绪有君臣关系。19年,唐才常领导了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多万人参加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还吸引了革命派参加,促使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刘涣决《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才常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才常起义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以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纵横千里,几同赤地。”。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在变革者看来,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是为黄种人争了口气。

——摘编自《晚清最后十八年》

材料二: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延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违纪,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三: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废科无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型,还是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脉络、社会秩序的重组,都体现了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悠远影响。因此将虚科置于一种加长时段的范畴内,留意事件的发生及其演绎过程,则有助于理清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有关“中西新旧”的复杂故事,而这些都将是后续的功夫了。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