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第五届高考测评活动2020年文综历史高三元月调考试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就中国东三省部分地区而言,“自旅顺以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纵横千里,几同赤地。”。这场战争改变了东亚政治的权势格局,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新引进的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在变革者看来,是立宪战胜了专制,是为黄种人争了口气。

——摘编自《晚清最后十八年》

材料二:正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所带来的痛彻的亡国危机,促成了科举的废除。没有这场战争,则清延之统治合法性不会发生严重违纪,则不会如此“痛快”地屈服于袁世凯等人“逼宫”式的奏请;袁世凯等人也不敢在奏折里将废除科举与“开启民智”相提并论。清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不改革则不能救国,不能救国则清廷亦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据统计,1905年中国新学堂已达到8277所,学生为258873名。新式学堂、新式学生和由此而产生的新式学制,既使废除科举制的时代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又为社会准备了科举废除后所需的替代物。同时,清政府里原先坚持八股取士的顽固大臣或被处死,或被贬职,而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却地位上升,从而为这一时期的废科举运动提供了可靠的权力保证。

——郑大华:《文化与社会的进程——影响人类社会的81次文化活动》

材料三:1905年的那一纸诏令可视为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民初中国的军阀混战、威权真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混乱,尊孔复古的潮流与“文教息灭,天下无一通品”的浩叹;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在政治与学术舞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面是最广义的科举遗民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中用心深苦的退避或抵抗;既有身历其间的反思。也有历史前行中人们对于遗落传统的回归。废科无论作为一种政治结构的巨大转型,还是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脉络、社会秩序的重组,都体现了这一事件对于中国的悠远影响。因此将虚科置于一种加长时段的范畴内,留意事件的发生及其演绎过程,则有助于理清发生在近现代中国的、有关“中西新旧”的复杂故事,而这些都将是后续的功夫了。

——杨国强:《近代中国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治政府在改造寺子屋旧教育的基础上完成了近代教育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幕府后期日本各藩虽大力兴办藩校,但只能满足贵族、上层武士阶层的教育需求。寺子屋教育初期主要根据平民的现实需求,培养民众的谋生手段以及读书识字的能力。到江户后期,幕府为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了寺子屋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江户时期的寺子屋首次向女子敞开大门,为平民女子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机会。1872年日本学制改革是在寺子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实际的情况需求,利用现有的寺子屋和教师人员与设备,改造或合并成新式小学;或者废除原有的寺子屋建立新式小学。学制改革推行之后,寺子屋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日本近代教育的前身,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

——摘编自魏雅榕《日本近代初等教育的基础——寺子屋教育》

材料二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岩仓具视一行出国时选派一批留学生随行。1873年官派留学生达250人。留学生回国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日本政府雇用大批外籍专家从事各个领域的工作。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有关小学教育员名称及待遇的“敕令”中准予小学教员享受等同判任文官的待遇。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也是宣传“大和魂”,要求臣民应忠于天皇。

——摘编自文天植《谈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改革》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