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3 Li 7 | 4 Be 9 | 5 B 11 | 6 C 12 | 7 N 14 | 8 O 16 | 9 F 19 | 10 Ne 20 |
11 Na 23 | 12 Mg 24 | 13 Al 27 | 14 Si 28 | 15 P 31 | 16 S 32 | 17 Cl 35.5 | 18 Ar 40 |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 实验药品 | 分解温度 |
① | KClO3 | 580℃ |
② | KClO3、MnO2(质量比1:1) | 350℃ |
③ | KClO3、CuO(质量比l:1) | 370℃ |
④ | KClO3、Fe2O3(质量比1:1) | 390℃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 1:40 | 1:20 | 1:10 | 1:5 | 1:3 | 1:2 |
生成1L氧气所需的时间(s) | 124 | 79 | 50 | 54 | 75 | 93 |
据如表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时,反应速率最快。
①该方法制得O2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可选用(填序号)装置组合。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把导管口放入水中,然后,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若要制取9.6克的氧气,则至少需要氯酸钾质量为克。
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并验证其可燃性,可选用(填序号)与E装置组合,在E导管口点燃。实验过程是: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制备氢气→→点燃。
②电解水也可制得H2。装置如图F,管中产生的是氢气。
③氢气的生产方法是制约其作为清洁能源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科学家根据生产方法提出“绿色”氢气和“有污染”的氢气的概念,下列方法可获得“绿色”氢气的是。
A.用矿石生产锌和硫酸,再相互反应 B.在催化剂作用下,利用太阳能光解水
C.利用煤燃烧发电,再电解水 D.利用风能、水力发电,再电解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某班三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甲组同学利用下图微型装置探究燃烧条件。(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步骤如下:
挤压左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1)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该步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为________。写出该步骤中双球管内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
(实验2)乙组同学进行以下实验。
(2)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片刻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试管内紫色石蕊试液都变成________色;从实验还可得出结论:相同条件下的溶解性:SO2________(填“>”或“<”)CO2。
(3)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满CO2、SO2的集气瓶中,均能剧烈燃烧。观察到一定量镁条在SO2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与淡黄色固体单质,请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
(实验3)丙组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
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
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确保塑料瓶外形不变,
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下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4)最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______。
A. MN段 | B. NP段 | C. PQ段 |
(5)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________。
(6)随着实验的进行,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时不再变化,原因是________。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