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01 类型:月考试卷
【文化公园概览】
材料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
国家文化公园名称 |
建设内容 |
涉及省市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
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
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 |
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
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 |
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
【变迁的文化·长城】
材料二:秦已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民间自相往来、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为农、牧民族大融合和农、牧文化二元一体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融合,才有了清代“内边疆”(内边疆:中国范围内各个政权的边疆)的最终消失。
——摘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红色的文化·长征】
材料三:
|
|
|
|
|
|
【文化保护传承】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其生命力在于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供给“量的扩大”以及“质的提升”都有了新的要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满足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05版
研究主题1 |
研究主题2 |
研究主题3 |
长征的重要转折 |
长征的革命精神 |
长征的海外传播 |
示例:研究主题:长征的重要转折
选择材料:③
理由:档案中遵义会议的决议内容和中央的相关文件,证实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材料四: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于北京隆重开幕。这场以“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今年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要外交活动,世界瞩目。
——《多彩·平等·包容》(新华社北京2019年5月14日电)
图1一战组图
图2二战组图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