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月考试卷
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朱德和彭德怀在1940年8月初发布最后命令,对日军展开百团大战。……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连厮杀了5个月……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敌人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等都遭到破坏。 |
从古至今,关注民生和发展经济关乎着国家稳定,社稷安危。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部编版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_,从此,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是个贫困村。1978年,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土地包干到户的契约。他们艰苦的干了一年,就翻了身,打心里乐开了花。
——部编版八·下历史教材
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自《舍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册)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费有权都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对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契约,法典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材料四: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中国始终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命运与共,“为人类谋大同”的中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新华网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经济的腾飞,既有诸多“内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个“外因”。40年来,中国逐步改变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由游离其外到积极拥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摘编自苏格《全球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材料四:中国推动国际合作大事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