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91 类型:开学考试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 “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一
意大利由于地理位置占优势,面对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但是这些经济工业发展迅速的城市,却没有好的管理者。教皇的昏庸和权力丧失,使意大利有机会通过政治手段垄断市场,成为掌握经济贸易和政治权利的中心。意大利曾受到古罗马、古希腊、地中海文化的影响,在吸收欧洲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不断学习从东方传来的适合本族地区垄断经济市场的文化和方法。意大利当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这导致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不幸福就更会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上的安慰,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精神的出现,适时的给予了百姓心灵最大的关怀。
——摘编自《浅谈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不仅产生了西方近代的人文主义,而且在继承唯名论派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出许多的科学巨人。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可能具备阅读希腊文、拉丁文古典著作的能力和条件而参与这场文化的“复兴”,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改革而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远比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幸运和自信。因为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古典文化的光辉成就面前颇为自卑甚至自惭形秽。但这三百多年来,欧洲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式的变化,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不是依靠上帝的指引或者神意的启示,而是人类凭借着自己的理性,运用自己的才智,不断探索创造的结果。
——摘编自周巩固《人的解放-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材料一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以及后来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孙中山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的、立宪的政体”“所谓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摘编自王丽英《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失败。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一方面,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改变,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城市起义屡遭失败,农村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农革命和农村根据地。然而,由于建立红色政权所必须的条件尚不完备,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相继失败。经过八七会议及中共六大的召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魏翠华《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同年6月,邓小平指出,虽然城市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是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这种背景下,政府提出了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基本战略,小城镇逐步得到恢复,新兴小城市和集镇也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苹《邓小平城市化改革思想发展与实践探析》
概括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的共同作用。
材料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在欧洲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逐渐被介绍到西欧,为西欧人所接受,并对这些科学技术予以深化、改进、发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发明,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摘编自王珂《浅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史实,阐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