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联考试卷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 “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
时期 | 曹操形象 |
三国到隋唐 |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推崇曹操为“明略最优”“超世之杰”。在这一基调下,唐朝以前对曹操的评价以颂扬为主,尤其是李世民的《唐太宗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对曹操充满敬仰。曹操在民间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曹魏的主要建筑铜雀台和曹操的墓区西陵在屡经政权更迭之后仍能作为标志性的名称 |
宋 | 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南宋统治者同情地位和自己相仿的西蜀,而敌视地位和金国相仿的曹魏。曹操的脸谱彻底改变,变化成为欺世奸雄 |
元明清 | 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明朝初年,民间说唱故事被罗贯中搜集在一起,编写成为《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而长期被世人切齿痛恨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毛泽东曾经多次赞扬曹操,特别是1957年至1959年间,更在公开的场合发表肯定曹操的讲话 |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曹操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七章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节次(节选) | 标题 | 子目(节选) |
第二节 | 从儒学复兴到理学构建 | (一)岑寂后的复兴 (二)两宋理学 |
第四节 | 文人天地 | (一)以婉约含蓄为主格调的( ) (二)品味高雅的宋画 |
第六节 | 科技之光 | (一)社会温床 (二)绚烂之花 |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 唐代 | 五代 | 宋代 |
河北 | 3 | ||
河南 | 2 | 2 | 11 |
陕西 | 7 | 1 | |
江苏 | 29 | ||
浙江 | 5 | 159 | |
福建 | 6 | 1 | 85 |
江西 | 7 | 8 | 224 |
湖南 | 8 | 70 | |
广东 | 2 | 1 | 39 |
四川 | 6 | 31 |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