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26 类型:高考模拟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袅三顷,上造二项,公士一项半,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二者为犯有轻罪的官员)各五十亩。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 |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材料
1871-1914年欧洲和欧洲人世界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迄今在物质和工业上空前的增长,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立宪的、代议制的和民主的政府的进步,以及继续对科学、理性和进步怀有的信心。可是,正是这些年里,在政治、经济、哲学及艺术诸领域也有了一些新动向,它们对欧洲文明自由主义的前提和宗旨起着破坏作用。与此同时,新一波的欧洲帝国主义浪潮在非洲和亚洲扩散,造就了新的殖民帝国、新的世界经济联系,以及新的国际冲突和文化冲突。所有这些进展促成了并反映出1914年前欧洲的支配地位。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自拟一个能够反映1871-1914年世界历史发展特征的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材料
唐朝,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较之汉朝更为完备。唐朝
规定:
致仕年龄 |
“诸职事官七十听致……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任”“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
致仕手续 |
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中省奏闻” |
致仕仪式 |
“开元五年十月教,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
致仕待遇 |
政治上,贞观二年(628年)九月诏:“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
——据钟兴永《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整理
材料
威尔逊任期内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维也纳体系为标志的欧洲中心时代走向终结。这为威尔逊按着他的世界主义的理想来设计世界新秩序提供了良机。威尔逊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类利益的更完善的国际体系”,如果真的按我们理解的字面含义来实施,威尔逊的“新世界”真够得上理想的了。但是,从颠覆墨西哥韦尔塔政权到出兵海地、多米尼加和古巴,威尔逊并无迟疑地再次扮演了“大棒总统”的角色。而他宣称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是“要为世界的其余地区做门罗主义为西半球世界所做的事情”,则明白无误地表明了“新世界”的篮子里到底装的什么货色。所以威尔逊是理想主义地提出目标一承认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现实主义地实现目标一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据纪胜利《威尔逊、罗斯福和布什的“世界新秩序”之比较》整理
材料
黄遵宪,字公度,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于广东省嘉应州攀桂坊。在外交中,他主张“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光绪八年(1882年),黄遵宪奉命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美期间,美国不准华人假道美国。黄遵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争之亦终必收效”。经过黄遵宪的交涉,美国政府同意“华商人等由他国来美,及曾居住美国再来与执领事护照而再来者,均得通行;华工假道旧金山往他处者,亦由领事给照,不受留难”。对此,旅美华商华工“无不感戴恩泽”。...美国官吏还以不卫生为由,逮捕了许多华侨。黄遵宪亲自到监狱看望被捕华侨。他让随从人员测量关满华侨监狱的面积,质问美国官吏:“此处卫生,顾右于侨居耶!”美官吏理屈辞穷,只好释放被捕华侨。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