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9 类型:期中考试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及对相关知识的比拼,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
宋杰一家四代出了15位军人。2015年“9·3”阅兵,25岁的宋杰和89岁的太姥爷董成森相聚阅兵场,共圆阅兵梦。2019年宋杰又一次站在了阅兵方阵中,他说:“这次参阅,不仅是为了再圆一家四代军人的阅兵梦,更是为了让我的儿子因父亲是一名受阅军人而骄傲,让他把这份阅兵情、强军梦传承下去。”
材料三:
王珏是温州的一名乡村医生,他曾化名“兰小草”,每年捐献两万元给孤儿寡母。此后连续15年“兰小草”都会雷打不动地送钱到慈善机构,温州市慈善总会多次联络“兰小草”,他都没有现身。2017年10月,王珏因肝癌去世,他的身份也随之被大家知晓。之后,“兰小草”爱心宣传日、“兰小草”爱心驿站、“兰小草”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设立,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温州这座大爱之城。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出自《岳阳楼记》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 , 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⑵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②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③;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④者。竹节贞⑤ ,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⑥焉。
——出自《养竹记》
(注释)①本固:根部稳固。②倚:偏颇。③体道:体悟仁德。④虚受:虚心接受。⑤贞:坚定。⑥庭实: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①谪守巴陵郡
②增其旧制
③竹似贤
④夷险一致者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①保民处理罢手头的事务,走出单位大门,才发觉夜幕已经降临,漫天飞舞着雪花,悄没声息,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糟了!他暗叫一声,加快了步伐。摩托车是骑不成了,只好步行。往日,家里的老娘都是妻子照顾,妻子今天回娘家了,临出门还再三交代,让他准点下班,回家伺候老娘。老娘患有海尔默茨综合症,俗称的老年痴呆,整日傻傻地坐在家里,有时候,连儿子媳妇都不认识。有几次,保民想把老娘送到养老院,一直不忍心。
②有一个小上坡,一辆面包车努力地放着屁,车轮还在原地打转。保民忙走过去,用肩膀在后边顶着车厢,司机配合加油门,车颤抖了两下,不情愿地上路了。路过街边的饺子馆,他要了八两饺子,这是老娘最爱吃的,担心饺子凉了,他便把装饺子的食品盒裹到自己怀里。拐过街角,聚拢了三四个人,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着。出于职业的习惯,保民踅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迷路了。小男孩说话还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家在哪里,说不出父母的姓名。几个路人正要拨打110呢,恰巧遇到保民。保民忙蹲下身子安慰小男孩:“小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
③保民把小男孩带到路边店铺的门口——那里雪打不着,他拂去小男孩头上和肩膀上的雪,打开食品盒,喂小男孩吃了几个饺子。小男孩安静了许多。保民问他的爸爸叫什么。他口齿不清地说:“宏福,宏福。”保民一边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查询辖区有没有叫“宏福”以及与之谐音相同的居民,一边与街上巡逻的同事联系,让他们赶过来帮忙——他得回家,老娘让他不放心啊。很快,值班人员的信息传了过来,他们查询了辖区所有的“宏福”,遗憾的是都比对不上。幸好,巡逻的同事也赶了过来。保民把小男孩交给同事,往家的方向赶去。
④街边冒出一柄大伞,一个中年汉子瑟缩着膀子,袖着双手,依偎着烤红薯的炉子,茫然地瞅着过往的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那一刻,保民脑洞大开,小男孩说的是不是“红薯”?他的爸爸是不是烤红薯的?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小男孩的爸爸正是这个烤红薯的中年汉子。小男孩趁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成想迷路了……
⑤进了楼道,保民几乎是奔跑的速度。推开虚掩的门,屋子里黑乎乎的,“妈,妈”,他连叫了两声,同时他打开了照明,客厅没有人!保民把饭盒从怀里抽出来,风一样地寻找,厨房没有,厕所没有,卧室没有……老娘会去哪里呢?往常,老娘偶尔有过单独出去的情况,都是在门口附近转悠。保民从家里出来,在胡同口那儿焦急地张望,除了飞舞的雪花,哪里有人的影子?“妈,妈。”他一边叫一边走,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探。到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他真有点绝望了!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
⑥忽然,110微信群里蹦出个信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太太守候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说要接儿子。保民撒腿往红星幼儿园门口跑去。好在积雪过后,没有上冻,路不那么滑溜。
⑦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徘徊的正是保民的妈妈,老人家顶着一头雪,正在跟幼儿园看门的师傅较真:“我要接我儿子,我要接我儿子。”“妈,妈,我在这里呢。”保民叫着跑了过去。这一刻,他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汹涌而出——小时候,就是妈接送他上小太阳幼儿园上的。
⑧看到保民,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笑了。
(出自《啄木鸟》)
情节一:保民急找患病母亲;
情节二:;
情节三:保民为母亲买饺子;
情节四:;
情节五:保民找到男孩父亲;
情节六:。
①我们熟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出自《刘备敕刘禅遗诏》,也即蜀汉皇帝刘备病逝前颁发给太子刘禅的诏书。其中有一段切切叮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这段劝子进德修业、有所作为的话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人性有很多弱点,其中最大的弱点是经不住诱惑。今天只是说了一句脏话,或是小考时作弊;明天跟在别人后面占个小便宜,或是在别人背后传闲话;后天给人起个可笑的绰号,或是以默许的方式站到了霸凌方;大后天加入了网上一场不负责任的漫骂与攻击……就这样,一点一点,你被小恶所诱惑,把小恶养得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与所在的文明世界已经脱节,发现自己不带脏字就不会说话,不占便宜就难受,自己的言谈举止在一个有教养、有追求的世界面前显得既突兀又粗俗。你发现自己甚至已经无法“装”出文明人的样子,身边那些自律慎独的人开始因为你的粗野而感到局促不安,有的人干脆躲着你……
③到此,种种小恶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终于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最初转化,成为一个具有恶习的人。一不小心,还最终有可能突破底线。如果此时的你内心深处还保持着一些对教养的欣赏,那么,此刻你最惶恐的感受就会是:我把自己搞丢了!
④人把自己搞丢了的原因很多,而这一次,你是让自己的小恶把自己搞丢了。可是,区区小恶怎么就会让我们丢了自己?
⑤从心理学看,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具有“机能自主”的特点。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一类行为实施得久了,就会逐渐改变人的态度,最初因为实用而产生的某个动机,发展到后来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内在动机。换言之,机能自主指的是“过去的动机与目前的动机在机能上没有联系”。这是因为人有自主性,机能自主的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很多行为都由其控制。
⑥那么小恶问题上的机能自主是怎样发生的呢?比如,一个优秀的学生某次因复习不充分,考试时临时采取了作弊的方法,当时只是应急而已。但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境,就可能再次抵不住作弊的诱惑,久而久之,作弊就从最初的应急变成需要。一次作弊,一句脏话,一次背后诋毁别人,一次投机取巧,一次网上的攻击与谩骂,所有这些小恶,不论最初做时是多么偶然甚至是不情愿,但是积累到一定时候,这些小恶就被养成了大恶,就会因为动机机能自主的原因而成为我们的习惯,或者行为模式,使我们欲罢不能,直到我们惊觉“把自己搞丢了”。这也正如心理学家劳伦·斯莱特所言:“人心几乎都有道德良知不及之处,若我们一再放任其扩张,等到道德良知遭到吞噬,那时再强烈的刺激也无法挽回了。”
⑦如果说因为恶小而为之是在养恶,是在逐渐背离自己性本善的初心。那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机能自主现象呢?
⑧同样因为累积效应的作用,比如不随手扔垃圾,不大声喧哗,遵守礼节,言行得体等。一个人在重复做这类小善事的过程中渐渐就实现了会产生正面效应的机能自主。但久而久之,随着所做的小善事越来越多,他做小善事的动机自动升级,实现了机能自主——他具备了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主能力,在社群中形成了健康的利他观,同时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至此,在生活中努力实践“勿以善小而不为”者不仅会具有温暖慈悲的面相,更重要的是,他会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最高的自由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 中国青年报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