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第3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14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钱穆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彻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绝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

        我常想,现代人如果要想写一部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书,莫如先写一本中国古代人的天文观,或写一部中国古代人的天文学,或人文学。总之,中国古代人,可称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这一观念,亦可说即是古代中国人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古代中国人主要的人文观,亦是其天文观。如果我们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文”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即如孔子的一生,便全由天命,细读《论语》便知。若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的私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减少了。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双方意义价值无穷。换言之,亦可说,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

        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可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

        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以前对“天人合一”观没有认识清楚,今天才真正了解了它的本质意义。 B . 作者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起点和终点。 C . 中国文化过去对世界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D . 迄今为止,人类碰到的最大的困难,便是有关天的问题,即人与天的关系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第一段,通过自己前后的认识对比,简要地说明了对“天人合一”观的认识有时不是一步可以到位的。 B . 第三段采取了因果论证和反面论证的方式,阐述了中国人对天命与人生的认识远比西方早且深刻。 C . 文章第四段中,作者指出了中国与西方在有关认识问题上的不同,及可能导致的错误观点。 D . 本文逻辑严密,说理清楚,有事实,有根据。论证言简意赅且有雅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要探究宇宙人生之真相,须把具体天象与人生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会通合一的。 B .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天”“人”两者间,是没有“隐”和“现”的分别。这在全世界其他人类中都没有见到。 C . 作者认为,要想讨论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就必须研究中国古代的天文观与人文学。 D .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的一生其实也与“天命”紧密不可分,故而,儒学的价值意义也可以说是无穷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支付;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

    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过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中新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比2015年同比增长两倍多。 C .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能超过500元。 D .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3)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抉择

    刘磊

        烟一支接着一支,饭却是一筷未动。

        知夫莫若妻,见雷峻这样,洪茹就知道他遇到难事了。

        她深知丈夫的脾气,不便过问,只是内心难免纳闷儿。

        作为新淮县纪委书记,雷峻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为政多年,脚稳身正,名声颇佳。工作上他坚持原则,雷厉风行,堪称黑脸包公。在家是个模范丈夫,对洪茹呵护有加,体贴入微。只是有一条,那是从他走上纪检岗位就定下的规矩:工作上的事,绝不容许家里人打听一句。

        洪茹是育才中学英语教师,半年前校长为侄儿违纪一事找到她,请她回去给雷书记说说,好求个通融。洪茹实在拗不开校长的面子,不得已只好应承下来。

        那天,她瞅着丈夫的情绪很好,便吞吞吐吐地将事情说了出来。没料到前一分钟还满脸阳光的雷峻,转瞬间变成了震怒的雷公,斥责如雨点一般向她砸来。

        说实话,洪茹对丈夫还是理解的。自有了那次教训,她就再不干预丈夫工作上的事了。

        夜越来越深,书房中的雷峻却仍无睡意。他久久地盯着墙上那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照片上是形如父子的两个男人。年轻的一个正是二十年前的雷峻,而那年长者面容慈善,发间已微露斑白。照片的背景是雷峻就读的大学操场。

        父母早逝的雷峻全赖邻居杭伯的拉扯才没有辍学。杭伯当时做点儿小生意,虽比一般人家宽裕些,可两个儿子都在读书,生活担子并不轻。三个孩子的学杂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杭伯宁愿一家人节衣缩食,也从没想过放弃对小峻的培养。

        不仅如此,杭伯还是雷峻的救命恩人。那年冬天,流行性感冒肆虐甚广,雷峻也未能幸免。一天夜里,雷峻突然浑身发抖,脑门像火炭一般烫。惊醒后的杭伯眼见土郎中的药不顶事,立马从热被窝中爬起来,背起小峻就朝县医院跑。医生检查后说,亏你送来得及时,再迟一些这孩子就没救了。

        想到这里,雷峻的眼窝再次湿润了。是啊,杭伯对自己的恩情太重了!如果没有他,绝对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越是想到这些,雷峻就越是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他的烦恼,来自一封举报信。

        纪委接到举报,揭发了杭裕田贪污受贿的事实。这让雷峻震惊不已,也让这个在案子面前从不曾皱一下眉头的硬汉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杭裕田是杭伯的二儿子,也是杭伯唯一的儿子,杭伯的长子在八年前的抗洪抢险中已英勇献身。

        许是闻到风声,杭裕田已暗中找到雷峻。他已全然失去昔日官场上的威风,苦苦哀求雷峻看在老爷子的份上放他一马。

        一连三天,雷峻都是在极度的精神煎熬中度过的。

        第四天,雷峻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

        也就在这天晚上,苍老的杭伯上门了。雷峻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攥住杭伯的手,杭伯也紧紧地盯着雷峻。

        “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

        “杭伯,我决定了。”雷峻垂下眼睑,不忍正视老人那饱经沧桑的面孔和似有祈盼的眼神。

        “你准备怎么做?”杭伯依然紧盯不放地问。

        “杭伯,对不起!”雷峻的声音若有若无,还带着几丝喑哑。

        雷峻真想不出下面该怎样和杭伯说了,他不敢正视老人的目光。

        没料到杭伯听了这话,尽管脸上依然布满悲伤,可神色却放松了不少。

        他握住雷峻的手说:“峻儿,你可知道杭伯刚才有多紧张吗?我怕你念及杭伯的情面做出你不该做的事啊!”

        雷峻的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标题“抉择”,简洁凝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还暗示出主人公雷峻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 B . 妻子洪茹深知丈夫在工作上向来铁面无私、雷厉风行,即使现在违纪的是救命恩人的儿子,她也坚信丈夫不会违背原则,一定会秉公办事。 C . “‘峻儿,你决定怎么做了吗?’杭伯的声音很轻。”杭伯声音很轻是内心很紧张的表现,因为担心雷峻会念及他的情面做出不该做的事。 D .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写杭伯,塑造了杭伯善良、正直、深明大义的形象,对主人公雷峻的人民公仆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2)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雷峻的心理变化过程。
    (3) 小说插叙雷峻对多年前往事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 , 擢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太子少保。

    (节选自《明史·郝杰传》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B .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C .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D . 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 . 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 . 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告病”。 D . 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帝王、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相应的称号,是为“赠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 B . 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C . 郝杰屡有谏言,但不被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 D . 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

    ②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②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通过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 B .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C . “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D .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靡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
    (2) 整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2) “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 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诗描写了琵琶女第一次弹琵琶结束的动作和琵琶最后一声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学业消极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本课堂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 . 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 . 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 . 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 . 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 . 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 . 尽管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B .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C .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D . 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害怕进教室等学习行为,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 8. 下面是一个中学生寄给编辑的一封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您好,奉上我的拙作一篇,敬请拜读,我知道您日理万机,但诚挚希望您能抽点儿时间批阅,不吝赐教。不胜感激!谨颂教祺。

  • 9. 下面是某校教学设计流程图,请把此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冰花男孩”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冰花男孩”是云南贫困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他在寒冬的早晨长途步行去学校,致使头上结满冰花。“满头冰花”的照片传至网上,旋即触动了网友柔软的心,各方网友纷纷捐款,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爱心洒向小男孩及其周边学生。小男孩因为这一次网络意外走红,命运得到了转变;而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冰花男孩”一样的贫困留守儿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