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举一反三
阅读

【甲】山园小梅

【宋】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 ,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 不须檀板共金樽

         (选自《宋诗三百首》)

【乙】孤山月下看梅花

【明】高 濂

孤山旧址,逋老种梅三百六十,已废,继种者今又寥寥尽矣。孙中贵公补植原数,春初玉树参差,冰花错落,琼台倚望,恍坐玄圃罗浮。若非黄昏月下,携尊吟赏,则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之趣,何能真见实际!

(选自《高濂集》)

【丙】林迪臣太守孤山补梅记

【清】林 纾

孤山实居西湖之阴,东南面葛岭,水萦之若带焉。余尝放舟入锦带桥,周孤山,以出西泠。万树积绿,隐隐见微径,虽斜日掩映,恒苍然若滴,盖岚气蒸变而成为此状也。余三至杭,谒处士公墓。今守杭者为同郡迪臣先生,又吾林氏者也。

先生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存其利,而先生犹以为旷职而亡功。因补梅百株于孤山之麓,既而叹曰:“若数年之后樵苏及之,彼杭人又乌知有太守梅者?”余曰:“方处士公种梅豢鹤结庐于兹山,且不有妻子之累,岂复图名?而今之称处士者若昨日。是故为名而隐,号曰‘充隐’,即为名而官亦决非能官者也。先生守杭三年,政平人和,而萧然恒若无与,岂区区垂意于一梅?吾政恐后人之见梅者,转以思先生之政于无穷也,而先生又焉逃其名?”光绪己亥三月,既为图以归先生,并为之记。                                              

     (选自《林纾集》,有改动)

【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隐居西湖孤山上,后人又称“林处士”,他孤身一人种梅养鹤,孤山梅花因他名扬天下。他死后葬于孤山。②暄妍:明媚鲜丽。③疏影:梅花疏落的影子。④霜禽:指白鹤。⑤微吟:小声吟咏。⑥狎:玩赏,亲近。⑦檀板:指乐器。⑧金樽:指饮酒。⑨逋老:指林逋。⑩玄圃罗浮:泛指仙境名山。⑪林迪臣太守:指林启,当时主政杭州,曾在孤山上补种梅花百株,林纾曾绘图纪念,文中尊称他为先生。⑫充隐:冒充的隐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