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结合语境对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在2010年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法国周刊记者问发言人李肇星:“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之间似乎有误解加深的现象,主要是涉及所谓的三个“T”的问题,也就是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中国是否利用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契机,来尝试另外的一种沟通办法,这样的一种沟通的目标是什么?”
李肇星回答说:“为了帮助你看清楚一些谎言,我推荐你读几首诗。西藏一个著名的爱情诗人叫仓央嘉措,他是六世达赖喇嘛,在一首诗中,他非常深刻地指出,有些谎言往往看起来是非常艳丽的、闻起来是香气喷喷的,所以要千万注意。

A、你是在说谎,所谓三个“T”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谎言说的再美也是谎言。 B、我们进行交流不要过于看重外在的语言之美,更应该注重客观事实。 C、你所说的三个“T”的问题,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包藏一些西方国家的谎言,应该辨别和警惕。 D、我们会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与西方进行有效的沟通,揭穿那些美丽的谎言。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网友

【材料一】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照片

【材料二】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约为3厘米。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也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材料三】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此消息传到翁牛特旗后,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塔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塔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材料四】

    这件玦型玉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材料五】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共享单车,押金焦虑

材料一:近日,不少共享单车的用户遇到了退押金难的问题。有多名网友反映,在个别共享单车企业申请退押金超过两个月后,仍未收到退款。据了解,在共享单车退押金潮中,竟然出现了黄牛,声称收取130元至150元不等的费用可以帮助用户退款。出乎意料的是,黄牛在收取费用后,竟然真的把共享单车押金拿到了。据媒体报道,有一个黄牛,在一个平台上,仅仅10天时间,就做成了47笔买卖,收入至少6000余元。

材料二:共享单车押金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一个用户来说,只是一两百块钱,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却是一个庞大的数据。现在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有的押金要299元,有的只要99元,也有不少可以免押金骑行,但总的来看,收取押金还是主流。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各家共享单车公司注册用户准确数量难以确定,但总押金量保守估计在60亿元左右。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想想都让人不放心。

材料三:网友希希:我好奇的是,这么大金额的押金如果用于理财,升值收益究竟应该归谁。

网友天网:且不说那些已经退出市场的单车,存在押金退款难的问题,即便部分仍在运营的公司也面临退款难等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削弱了共享单车的美好形象。

网友竹叶青:应该讲,有些共享单车有着长远的眼光,并不在乎这些“蝇头小利”。也不排除有些共享单车,就把目光盯着押金,想在押金身上做文章。当押金的命运只能寄托于共享单车的前途以及道德时,只能忐忑不安。

网友碧血剑:共享单车押金不同于一般的租凭押金,并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一辆单车对应多个用户。这也使得共享单车押金具有了一定的金融属性,从而有产生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有关方面给说法。甚至就连那些负责任有前途的共享单车平台,也在期待一个说法。

网友托马斯:一些有责任有前途的共享单车平台,比如ofo单车,其首席执行官戴维表示,他们收取的押金一分都没有动,他们在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明确的规定,以期尽快妥善解决共享单车押金的问题。

网友九重天:共享单车押金黄牛是一个提醒,共享单车押金应该尽快给说法。共享单车押金不能“共享”了之,这笔属于消费者的钱,不能稀里糊涂被挪用,甚至打了水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部分数据如下。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书香安徽】

    安徽文明网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全民阅读知识电视大奖赛”,“中华经典诵读电视大奖赛”,“书香家庭、亲子悦读”……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活动又如约而至。4月16日,记者从省新闻出版局广电局获悉,第五届“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将于18日在滁州全椒县举行,按照长年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全年活动不间断,每月活动有亮点,通过5个系列25项重点活动,把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引向深入。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①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整体来看,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