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4课 《种树郭橐驼传》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师诚传

【清】张惠言

    邑有老儒师,曰经纶,字师诚,自号拙渔。先河南人,迁仪征九世矣。祖宏锡早卒。祖母吕,有苦节 , 事在县志。父曰文恭。师诚习举子业 , 喜为罗万藻之文,补学生员。屡试高等,督学使者李公因培察文行尤异,优贡之。是时,师诚请假,岁科试皆未。人李公能得人。

    师诚幼则知孝,尝刲股肉疗其祖母疾。事父母,曲谨诚笃。父得痹疾,昼夜侍养,数年不衰。家贫,教授乡里以奉亲,未尝废左右。其贡成均 , 会父卒。服 , 一至京师,赴考选甫毕,忽心动,急束装归。则其母疽发背,甚殆。顾见师诚,喜,遂。师诚自此奉母以居。有劝仕进者,答曰:“吾奚资而养耶?”凡十七年,母卒,而师诚老矣。性狷絜 , 不妄取。虽从学者以厚币延致,度非其人,弗应也。饘粥不继,充然有自得色。性喜酒,饮数石不乱。酒间谈经史,亹亹益可听。言必信,行必果。邑之人知不知,咸谓经先生正人。尝出,遇斗者于途,愕然视曰:“先生至耶?”竟去。师诚有二弟,性皆戾,师诚遇之怡怡,卒不入于咎。君子是知师诚之德有于中也。

    年七十九卒,葬城东五里王家茔。无子。其弟有二子,比师诚之卒,相继殁。经氏无后焉。

    论曰:古者禄以代耕故家贫亲老而不仕比之不孝师诚以养故不敢谋仕士之处贫岂不难于古人哉然师诚以诸生行义见重于乡里父母兄弟间有足称者。师诚有诗文集曰《聊且稿》,曰《寸蚓吟》。其可传者,固不在此。

(选自《张惠言文选》,有删改)

【注】①苦节:坚守节操,矢志不渝。②举子业: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时专指八股文。③罗万藻:字文止,明末临川人。天启举人,以兴起斯文为己任。④优贡:清制,各省学政三年任满,根据府、州、县教官的上报,会同督抚,从学生员中选取文行俱优的人,由学政考定保送入京朝考。⑤成均:原指古之太学,后用为官设学校的泛称。⑥狷絜:“絜”通“洁”,洁身自守。⑦亹亹:有吸引力,动听。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公能得人           多:多数 B、 , 一至京师           阕:终了 C、顾见师诚,喜,遂       差:通“瘥”,病愈 D、去                   解:和解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岁科试皆未                        邑之人知不知 B、尝刲股肉疗其祖母疾                君子是知师诚之德于中也 C、先河南人                          督学使者李公因培察文行尤异 D、有劝仕进者                        充然有自得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经师诚笃守孝义的一组是(    )

①有苦节,事在县志

②岁科试皆未与

③尝刲股肉以疗其祖母疾

④昼夜侍养,数年不衰

⑤师诚自此奉母以居

⑥饘粥不继,充然有自得之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师诚为学生员时,多次考试都获得良好的等级,成绩优异,他的文章德行都特别优秀,督学使者李因培便保送他入京朝考。 B、经师诚喜欢喝酒且酒量很大,他喝酒时喜欢谈论经史,说得很有吸引力。他为人正派,说到做到,受到乡里人的称赞。 C、经师诚洁身自守,从不随便收取别人馈赠的礼品。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淡泊名利,在困厄之际仍能处之泰然。 D、经师诚是乡间一位命运蹇蹙的穷儒师,他因为奉养父母双亲,未外出谋求出仕,才华埋没,作者不赞成这一点。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古者禄以代耕故家贫亲老而不仕比之不孝师诚以养故不敢谋仕士之处贫岂不难于古人哉然师诚以诸生行义见重于乡里父母兄弟间有足称者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教授乡里以奉亲,未尝废左右。

②虽从学者以厚币延致,度非其人,弗应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 , 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 , 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①隐宫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万侍郎书

(明)归有光

    居京师,荷蒙垂盼,令十余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绝而少变。而大臣好贤乐善、休休有容之度,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成盛德高谊之名,令海内之人见之。

    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才不逮志,动与时忤。然一念为民,不敢自堕于冥冥之中,拊循劳徕,使鳏寡不失其职。发于诚然,鬼神所知,使在建武之世,宜有封侯爵赏之望。今被挫如此,良可悯恻。流言朋兴,从而信之者十九;小民之情,何以能自达于朝廷?赖阁下桑梓连壤,所闻所见,独深知而信之。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俊驰骋,妄自测傲,不待问而自以为甄别已有定论矣。夫监郡之于有司之贤不肖,多从意度;又取信于所使咨访之人,祗如不嗜其人之面,望其影而定其长短妍丑,亦无当矣。如有加以私情爱憎,又如所谓流言者,使伯夷申徒狄复生于今,亦不免于世之尘垢,非饿死抱石,不能自明也。

    昨者大计群吏,仅免下考。今已见谓不能为吏,又使匍匐州县,使益困迫而失其所性,辗转狼狈,不复能自振于群毁之中。夫以朝廷爱惜人才,当使之无失其所。如有光垂老,不肯自摧挫,以求进于天子之科目,至三十年而不退却。一旦得之,使之从百执事,齿于下列。不敢望公孙丞相桓少傅,仅如冯都尉白首郎署,亦足以少答天下之士,弹冠振衣,愿立于朝之志矣。今之时独贵少俊耳,汉李太尉尝荐樊英等,以为一日朝会,见诸侍中,并皆年少,无一宿儒大人,可以备顾问者,怅然为时惜之。有光顾何敢自列于昔贤之所荐,而番番良士,膂力既愆 , 我尚有之,以为国家用老成长厚之风,此亦当今公卿大臣之所宜留意者也。有光今已摧残至此。夫士之所者气耳,于其气之方盛,自以古人之功业不足为,其稍歉则犹欲比肩于今人,其又歉则视今人已不可及矣。方其久诎于科试,得一第为州县吏,已为逾分;今则顾念养生之计。欲得郡文学,已复不可望。计已无聊,当引去之。譬行舟于水值风水之顺快可以一泻千里至于逆浪排天篙橹倶失前进不止未有不没溺者也。不于此时求住泊所,当何所之乎?

    兹复有渎于阁下者,自以禽鸟犹爱其羽,修身洁行,白首为小人所败。如此人者,不徒欲穷其当世之禄位,而又欲穷其后世之名,故自托于阁下之知,得一言明白,则万口不足以败之。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假令数百人见毁,而阁下许之,不足惴也。故大人君子一言,天下后世以为准。有光甘自放废,得从荀卿屈原之后矣!

    今兹遣人北上,为请先人勅命,及上解官疏,并道所以。轻于冒 , 无任惶悚。不宣。

【注】①万侍郎,即万士和,明嘉靖年间进士,隆庆时升任户部右侍郎,不久改任礼部侍郎。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散文家,此信写于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六十岁才中进士被授予长兴县令,在任时,因采取了不利于豪门大户的措施而遭怨恨,改任副职通判。对此归有光颇多怨言,曾两次上疏请求辞职。②膂(1ǔ)力既愆,体力不支、衰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成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投岸;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  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 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 可谓公矣。”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 然。暴而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去私》)

材料二: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  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义。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 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 义行私心。故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 也;害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至夫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 刑以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 则兵弱主 卑 。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节选自《韩非子 ·饰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颜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塔变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赢痰。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痹馁有日臭。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情以菜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林,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林五土亩种凝岁终会郡建督邮至县史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款识之,不能致也。润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鹿通之食酒具,于半道震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的。依项弘至,亦无进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薄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目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你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润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葡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怎值弘送酒至;即便就的。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 贵贱造之者,有酒瓶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都将尝候之,值其酸熟,取头上葛巾流酒,流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率。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消明传》)

[注]①舁(yú);抬。篮真;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注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一言,指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