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石狮市自然门学校2018-2019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知道,那个铃铛________用手一碰,________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________把耳朵掩起来,不是________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谁知手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

(1)、把“如果……就……、只要……就……”填入课文横线上。

①他知道,那个铃铛用手一碰,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②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听不见了吗?

(2)、用“只要……就……”这个关联词写一句话。
(3)、回答:那个人在偷铃铛时想了些什么?
(4)、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5)、你读了这则寓言后有什么感想。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那倾斜着的伞

     很小的时候,我便十分喜欢下雨。

     每逢淅沥的雨声从窗外响起,外公便会来到校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钻进伞下,挽住外公的胳膊。于是我们便走进了这片雨的世界中。

     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并没有顶的天空不知何时变为一片墨绿色,绿得那么深,绿得那样扣人心弦。望望外公,外公头顶原应是墨绿色的天空已经破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外公,伞歪了。”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啊。”我困惑了:“怎么搞的,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回到家里,我发现外公一边肩膀都湿透了。“外公,你肩膀都淋湿了,快擦干呀!” “ 你有没有被淋到呀?”  外公问。  “没有啊!”  那把大伞把我整个都包住了,  外公开心地笑了起来。  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不知从何时起,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是我为外公撑伞,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都和以前一样。“丹丹,伞歪了。”传来外公微颤的声音。我抬起头,这才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的,一半是灰蒙蒙的。我的心热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正做着与外公所做的相同的事。这仍然是把倾斜的伞。回到家中,我接过外公递来的毛巾,看见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浑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从此,我总盼着下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节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神农带着随从,攀上了高山。他亲自采摘各种花草,放到嘴里尝,并把尝到的结果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随从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他的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才把毒气解了。随从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劝他下山回去。他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就这样,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随从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随从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简明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细节中的鲁迅

    ①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的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宇。”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②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日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他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③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见此情形 , 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④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其实,细节中的鲁迅先生,会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去了解他有血有肉的另一面,通过这些细节化的东西,我们能够走近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鲁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出了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课外阅读。

那只松鼠

    那只松鼠可怜巴巴地躺在我的网袋里,一动也不动,完全失去了几分钟前那股拼命逃窜的灵活劲儿。

    我心里异常高兴。在家时,女儿常常吵着要养一只小松鼠,可惜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很难找到松鼠的一丝踪迹。没想到这次在山林路边等车,我却意外地逮到了一只。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过去。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了树梢。哦,原来是一只活泼伶俐的小松鼠。我忽然又发现周围的一棵棵树上,几乎都有松鼠在跳动觅食。我兴奋无比,东奔西跑地去抓。那些小精灵呢,似乎是在故意逗我玩,“嗖嗖嗖”地直朝树梢蹿,然后又从这棵树梢跳到那棵树梢。当我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那些小精灵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面前的几棵树干上。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后来,我用随身携带的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

    看着这只一动不动地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我很开心,想伸手去摸摸它。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我的手触电般地缩回原处。我望着它,尽力体验着它的心情;它也直盯盯地望着我,猜不透在动什么样的脑筋……

    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我看着它蹿上树梢,又从这棵树梢跳到了那棵树梢,渐渐隐没在密林深处……

    我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我决定回家后不对女儿说这件事。

    我始终忘不了那只松鼠。在一次晚餐时,得意忘形的我还是讲了那只松鼠的故事。当我发现自己说漏了嘴,不安地看着女儿时,女儿竟一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依旧稚气未脱地沉浸在我的故事里,并且饱含深情地问我:“爸爸,后来它回家了吗?它回到妈妈身边了吗?”

    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看来,女儿和我一样也惦记着它——那只松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