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恩施州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以下表述能正确反映亚非文明的是(    )
A、金字塔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标志 B、《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 C、古代印度等级制中的首陀罗享有崇高地位 D、古代日本大化改新前处于封建社会
举一反三
世博会:人类文明进步和创新的见证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出了蒸汽机,以此为动力的大机器生产使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展出了发电机,预示人类即将进入①时代。

★1876年,世博会在美国费城举行,选择这座城市是为了纪念100年前大陆会议通过的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②》。

★1992年,世博会在西班牙举办,以“发现的时代”为主题,这是为了纪念③发现美洲500周年。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埃及馆内有象征孕育古埃文明的尼罗河景观设计;伊拉克馆内重现了目前所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④》。

材料二:1867年,清政府首次被邀参加法国巴黎世博会,但却置之不理未能成行……1873年,应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一再邀请,清政府勉强同意参展,而负责此项事宜的是由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税务司的中国海关……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清政府派出了以溥伦为首的代表团,并在圣路易斯修建了中国馆和中国村,外国媒体将此称为“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的开端。”清政府也于1905年正式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对华商出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做出了统一规定,鼓励各省商家精择物品,踊跃参赛。

——《中国与世博:1851﹣1940》

材料三:

材料四:世博会的主题(部分)

序号

名称

主题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

人类•自然•科技: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

主题:自然的睿智

副主题:“宇宙、生命和信息”:“人生的“手艺

和智慧”;“循环型社会”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

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

主题:滋养地球,生命之源

副主题:科技创新、食品保障和与健康生活携手

2020年阿联酋迪拜世博会

主题:沟通思想,共创未来

副主题:移动性、可持续性和机遇

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共分十二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一百年后的上海。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主人公陆云翔与妻子游历上海……更让他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横跨黄浦江,直修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为了方便往来,才建造这座大桥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摘编自纪录片《世博百科》解说词

材料五:我们的愿望是,希望世博会不仅仅是新奇玩艺儿的集合地,而是全世界的工业、商业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传播文明文化的渊源。

——拿破仑三世在1855年巴黎世博会颁奖典礼的致辞

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联各国友谊,益处甚大。

——中国留学生参观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感言

我们会通过举办上海世博会,展示现代世界的文明成果,并且增强中国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合作。

——国家前总理温家宝谈2010年上海世博会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条道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法制既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法制之源】

材料一:该法典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两河流域)在法律上的统一,以便更好地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提升军事实力,稳定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帝国的统一。作为一部公开的成文法,它废止了执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利害关系,根据形势的需要、上司的需要,随机量刑执法;摒弃或从重从快,或法外开恩的陋习;开创了人类法制管理的先河。

——摘编自马来平《通俗科技发展史》

【不断发展】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

时至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罗马行省和隶属罗马的国家已环绕地中海,原有的公民法适用的地域范围过于狭小,已经不适应新的需要了。与此同时,罗马商品经济的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范围涉及欧、亚、非,这远非公民法所能逮及。 于是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并利于维护罗马统一的法律——万民法产生了。

——摘编自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逐步完善】

材料三: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查士丁尼下令对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帝国编纂了《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在法典中宣传皇帝得到“天惠”   来统治人民,想要通过军权神圣化来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15、16 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罗马法影响了西欧大部分地区的民法法典。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