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赣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购物结算方式,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支付的一种非接触结算方式,能够克服地域、距离、营业网点、时间等限制,极大提高交易效率,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诸多方便。

    目前,在移动支付市场活跃着三大参与方,即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金融牌照和强大的经营实力,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稳定且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品牌效应。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业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充分利用渠道优势,全力拓展移动支付业务。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进军移动支付可以丰富业务种类,提升服务水平,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加速整合。第三方支付企业也纷纷厉兵秣马。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移动支付的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7 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

材料四:

    随着移动支付的“井喷式”发展,一些风险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诈骗以及账号盗取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虎视眈眈。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消费者账户信息安全保护、移动终端环境安全、网上商户入网管理、网络账户实名制等方面仍需产业相关方持续关注;从支付产品看,未来的创新或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让消费者真正做到放心支付。

    目前,多家移动支付机构都作出了“全额赔付”的承诺,并推出相关的账户保险。但对于用户而言,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能否升级技术,提供更具安全感的产品体验,在消费者出现损失时快速响应,才是对电子支付工具的首要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移动支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支付涉及众多的行业与领域,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广泛参与,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 B、移动支付具有克服诸多限制、提高交易效率、操作方便迅捷等多方面优点,因此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C、移动支付是利用行业优势,融合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及金融机构等,为用户提供金融业务。 D、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支付距离不同,前者如手机刷卡支付。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2016-2017年移动支付调查结果看,使用移动支付的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但2017年男性用户人数有明显下降。 B、如果2016年与2017年的移动支付用户总人数不变,那么在2017年使用移动支付的女性人数比2016年就有明显增加。 C、无论是在2016年还是在2017年,从移动支付用户年龄的分布来看,移动支付用户所占比重都是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D、移动支付用户主要为中青年群体,30岁以下用户占比在2017年增加明显,而31岁以上用户占比在2017年有升有降。 E、2017年大学本科及以下、硕士研究生、博士及以上等学历用户占比均在下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下降明显。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带给创业者哪些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教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42.4%;中国次之,拥有592家,占23.3%。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中请教也在近20年内持续增长,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为30115项。如今,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正以每年近50%的速度快速发展,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2017年预估增长率将达到51.2%,产业规模达到152.1亿元,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或将迎来调整洗牌期,以此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时间与过程,目前整个行业有些过热和盲目,出现泡沫和倒闭很正常,符合科技产业市场规律、市场本身存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过程。这也从侧面推动着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卢泽华《人工智能:中国抢“先手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222》

材料二:

产业投资方面,国内人工智能领线投融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2017年投融资总规模达到1800亿人民币,平均每笔金额接近6亿人民币。

(资料来源于千寻网《中国信通院品牌数据系列》)

材料三:

    如今,中国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破和应用的创新。然而,相比于巨大的资本规模和大量的专利授权,现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还很弱小还有漫长且艰难的路要走。从行业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门槛高、投入时间长,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从市场角度看,和关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更多的只是有一个概念而缺少独创技术和应用场景,短期内无法让产品落地,应用前景渺茫。如果商家一味趋利而动、产生市场泡沫,催生行业虚火,恐怕人工智能将只能在资金链中扩张、在实验室中成长。

    人工智能绝不仅仅是几款可实现“无人操作”的机器人,更不只是用来战胜人脑的围棋手,如果内行只顾凑热闹,推“概念”、抢噱头,不只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会禁锢科技力量的应用落地,束缚整个产业的想象力。毕竟,投资人或许会听“概念”,但市场速的终将是“实在”。

(摘编自王萌《多找门道,少凑热闹》人民网201802.22)

材料四:

    台湾人力资源机构104人力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投入商业应用,该领域的人才也愈显紧缺。据不完全统计,台湾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从2016年开始明显增长,到今年缺口保守估计为6000个,增长了一倍,增幅远高于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增幅。

    104人力银行数据长吕承谕说,台科技主管部门预计五年投入160亿元(新台币,下同)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目前该产业已逐渐以实验室走入商业运用,企业对资料科学家、演算法工程师。机器人工程师等关键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工智能行业的薪资也水深船高,据人力贵源机构样本统计,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年薪平均80万到120万元,这在平均年薪不到55万元的台湾,是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

(摘编自《台湾人上智能人才紧缺,薪资高》新华网2018.02.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海外购物,买的是啥?

    我国居民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流向海外,是近年消费市场的一个显著新特点。目前经常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家庭年收入在5万—8万美元之间,这部分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对日用消费品的要求也较高。由于出国旅行愿望强烈,机会也多,他们消费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海外。过去,中国游客出国购物多选择价差较大的高端名品,而近年来,面膜、牙膏等日用品也成为中国游客瞄准的对象。在一些国家主要供当地人消费的连锁超市,常常会看到中国游客扫货的情景。

    “海外购物热是国内消费品行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荆林波认为,客观地讲,国内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服务离国际先进水平确实有一定差距。近年来,中国制造加快升级,但优质消费品供给仍落后于居民消费需求,供需两端不适应、不匹配。总体而言,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与国外市场相比,手机、家电等消费品市场已差别不大,但就产品的创新能力、换代速度看,在化妆品、家居、医护等许多细分行业,供给能力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荆林波说:“海外消费热,消费者买的是商品质量,也是品牌文化……中国不缺乏消费需求,而是缺乏拴住消费者的功力。”他认为,市场需求决定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国内企业应该及时关注消费潮流、消费需求的变化,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换代,使产品更加人性化、功效更加多元化,从而更加适应千姿百态的百姓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我国境外消费连续三年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我国的境外消费增长趋势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平均每年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4年境外消费规模高达1648亿美元,占全球境外消费市场份额的10%以上,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8%;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人民币。

    不仅如此,随着跨境电商、海外代购等新型贸易方式的发展,“旅游购物”正由一次性消费向长期性代购转变,且群体效仿、消费粘性明显。许多中国游客在通过旅游接触过海外商品后,再通过互联网代购、导游代购、朋友代购等途径,逐步将“境外购物”转变为长期行为。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海外代购渐受青睐 专家提醒注意权衡海淘利弊

    中广网北京消息  随着国内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提升,不少人开始青睐直接通过海外网站的网购,成为海淘族。大家为什么要到海外网站购物?这里程序很多,包括海关政策、跨国运输、折扣点位、款式等,有很麻烦的一套程序,能便宜吗?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进行了点评。

    包华:国外很多产品,尤其是奢侈品,价格跟中国大陆地区销售价格差异比较大。其次,有一些产品国外在销售,国内是没有的。

    胡钢:有网友在海淘过程中遇到过比如黑网站、信用卡盗刷、产品损坏以及退换货困难等问题。

    包华:海淘族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利弊,才能做出明确决策。

    胡钢:网站有实际的运营主体,可能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你要知道他是谁。此前有专家呼吁一种新的制度,叫“反悔权制度”或“冷静期制度”,意思是收货以后,有7天或14天反悔期,此期间对货品不满意可以退。

    胡钢:这在国外比较流行。如果这种反悔权制度能够得到明确,将对包括网络购物在内的远程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一个利好。

    包华:海外代购问题有三。第一是代购商自身问题,代购商如果今天在明天无的话,可能就很难处理。第二,物品货不对板,很有可能跟代购商谈的产品和最终代购回来的产品完全不同,我们怎么退换货,怎么拿钱回来。第三,信用卡盗刷,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胡钢:美国运营商提供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不能延及到中国境内消费者,代购网站也不可能提供额外保障,这种情况下风险就比较大。

(摘自“中国广播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已初步建立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同时加强政策引领。民政部发布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规章,单独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颁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

过去数十年,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基本建立,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力度持续加大,不断补强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连续三年共投入30亿元支持农村兴建老年人互助养老幸福院。截至2017年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15.5万个。

(摘编自《老有所养,从“有保障”到“更完善”》,《人民日报》2018年10月8日)

材料二:

    杭州“智慧养老”全面启动,旨在暮年安居,老有所依。一款集日常生活服务照料、家人亲情关爱以及紧急联动救助三项服务于一身的智慧养老手机逐渐在杭州的老人手中风行。

    杭州“智慧养老”项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作模式的突破。它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用乘法,融合政府与市场。“国内大部分试点城市是政府把市场整体委托给某个企业,而我们是政府主导,政府购买服务,同时培育为老人服务的相关产业。”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从制度设计、项目招标到后期运作,政府都参与其中。杭州的这一模式,避免了政府或市场单独运作的弊端。服务对象既可以享受到无偿或低偿的政府购买服务,也可以自主选择有偿的高端服务,满足各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是杭州今年养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该平台,杭州的老年人可完成服务申请和办理、满意度评价、信息查询、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等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养老的推广和完善,最终消除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区别。”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换言之,该平台相当于一个“虚拟养老院”。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将尽快融入“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框架,通过平台进行就诊预约挂号、远程教育、法律援助、养生旅游等服务。可见,未来基于互联网的智慧经济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

(摘编自赵芳洲《杭州:家中“虚拟养老院”让老年生活有“质感”》)

材料三: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都在尝试设立“虚拟养老院”。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2009年率先采取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虚拟养老院”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的虚拟养老院,满足于了老年人在家享受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过去最常见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前者符合传统文化心理,但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老人能否颐养天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是否照顾妥当;后者虽能提供专业服务,但从观念上、基础设施条件和需求供给匹配程度等多方面,都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虚拟养老院”是对上述两种传统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其一,它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和保障,也为社会节省了兴建养老机构所需的经济成本和土地资源。其二,借助“互联网+”的新技术手段,传统养老升级为“科技养老”“智慧养老”新模式,能及时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保护、社交需求保障和情感呵护等。

(摘编自《大众网》2018年4月18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猪年大年初一当天,八部电影集体上映,当日票房超14亿元,创国内单日票房新高。如今,过年看电影,已成为很多人春节的“必选项目”。

    “科幻”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主题词。据国家电影资金办初步统计,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5天,成为领跑春节档的票房“黑马”。而充满科幻元素的喜剧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紧随其后。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成为各地的一项新年俗,很多影城春节期间日均上座率增长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有超过1.1亿人次到电影院观影,全国电影亲房超过50亿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今年春节档影片类型丰富,品质、口碑都不错,满足了观众多样化、差异化观影需求。

    (摘编自于佳欣《变化中彰显中国发展活力——透视过年方式之变》,2019年2月1日新华网)

    材料二:

    《流浪地球》票房已超30亿,收获了票房,也收获了口碑,展现了中国人全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没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去流浪’, 这样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大片不一样的、属于中国的科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认为,该片充满着中国人独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义,既有家园情结,又透视出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的热映,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专家和观众的如潮好评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摘编自牛梦笛《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2019年2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月10日18时,春节档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超过55亿,排名前三的影片票房均破10亿元;《流浪地球》票房19.24亿,《疯狂的外星人》票房14.10亿,《飞驰人生》票房10.13亿。

    实际上,票房创造历史新高并不令人意外,其背后是我们迅速增长的文化市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占我国GDP的十分之一,可见我们文化产业体量宏大;同时从8.2%的增速来看,也高于GDP6.7%的增速。其中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

    距离普通民众最近的文化产业消费,就是电影市场。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从中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扩张迅速,我们依旧缺乏一些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lP。当然了,推动文化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打破文化企业发展的种种束缚,释放出文化企业的真正生产力。我国一些文化事业单位集聚了很多的人才资源,有着非常强的实力与基础,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压舱石”,激活这些资源必将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不少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或将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在不断扩张文化产业规模的同时,还应深度挖掘IP价值,建立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外谋评《流浪地球》称,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好莱坞式“太空竞赛”,我们期待以此为契机,培育出更多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文化IP。

(摘编自盘和林《春节档电影票房超55亿,我们还缺点啥》,2019年2月1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8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2017年9月29日,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通过北京接入点实现与“墨子号”的连接,是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这条干线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和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

    安徽大学校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委员说,随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开通,以及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也让安徽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影响力。2019年3月10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委员表示,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强的实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有些相关领域的优势也受到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冲击。“当前,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进入到深化和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各项关键技术的攻关,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潘建伟委员建议,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12日)

材料二:

    这些年来,针对量子通信的质疑几乎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伪科学”。对此,潘建伟回应,量子力学与人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公众才会对量子通信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潘建伟进一步解释说,创新成果从产生到广泛应用,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公众接触到一个全新领域的东西,最开始的反应通常是:不靠谱。比如最早的照相机,大家觉得魂魄被吸到相机里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认为是伪科学,当它发展比较成熟之后,又觉得这个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有疑虑。“现在我们确实有很多创新性的成果已经走在世界前沿,我们应该有自信。”不过,潘建伟也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处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转换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当量子通信被广泛应用后,大家觉得没什么稀奇了,创新过程也就完成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9年3月11日)

材料三:

    2010年,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组实现了4个量子接口之间的纠缠,代表此前的国际纪录。此次,清华大学段路明团队首次实现了25个量子接口之间的量子纠缠,把世界纪录提高了约6倍。25个接口意味着,接口更多了,能把大家有效地连接起来。就像是在互联网里,用户更多了,把不同的内容都能包容进去了,为量子互联网构建的“万里长征”又往前走了一步。

    那科学家想要实现的量子纠缠是什么呢?量子世界有两个重要特性: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量子纠缠通俗理解常常被比喻为“远程心灵感应”,爱因斯坦也称其为“鬼魅般超距作用”。也就是说,两个量子纠缠,量子A状态改变可以对量子B产生影响,就像有心灵感应一样。有这样属性的量子纠缠,是信息传递、信息保密的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是实现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的基石。但有效的量子纠缠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有效的量子信息传播需要高纯度的纠缠状态。“我们需要的纠缠是很纯净可控的纠缠,就像是两个人之间心心相印。”段路明说。

(摘编自《新京报》,2018年5月1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