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始终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业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来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看你那个样,二流子都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背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我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走到院子里,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瘸腿科:

②睁眼瞎:

(2)、“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恶狠狠”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4)、“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5)、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请你依据本文的内容解读这句话。
举一反三
阅读《新年话惜时》,完成题目。
        ①对个人来说,岁末大盘点,其实是在时间支出和工作收获之间衡量损益:支出都一样,收获大不同。撕去最后一张日历,往日已不可再追,更感到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最昂贵的消费。所以,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②人们很容易忽视一天的价值。以人均预期寿命70余岁计,除去天真年少的岁月,刨去年老体衰的时光,能用来工作的光阴已减去少半。苏东坡说的“睡眠去其半”,虽有些夸张,但三分之一总是有的。七扣八扣,时间已屈指可数。即使如此,抖擞精神做事,时间的效益当可倍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被处宫刑又坐过大牢,但他却以不舍昼夜的精神完成了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自然界的时间不过是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但因人们的态度不同,时间显示出一种奇异的相对性。这里好有一比:当你觉得时光像闪电一样消失的时候,那么多半你是在勤奋工作着;当你觉得时光像蜗牛一样爬行,那么多半你是无所事事。所以有人说,体验时光迟缓漫长,最好的办法是游手好闲;感受时光转瞬即逝,最好的办法是忙忙碌碌。
       ③有些人虚掷光阴却浑然不觉,有时还很惬意,总想着明天再说吧,明年再说吧。他们以为,94岁的罗素(注释1)还可以著书,92岁的萧伯纳还在编戏,83岁的歌德才写完《浮士德》,80多岁的冯友兰还编纂《中国哲学史》,一切都不晚,一切都来得及。这种想法似乎有道理。然而,且不说多数人是否能够寿至耄耋(注释2)之年,即使能,是否有上述诸翁超常的脑力和精力,仍大有疑问。不少朋友对未来怀抱若干大计划,只是现在还不忙着做,这些未来的计划十之八九要落空。
        ④成功的因素非止一端,天资、机遇、健康等等都重要,但有效地利用时间是把所有有利条件发挥出来的决定性因素。分分秒秒都舍不得放弃的人,即使天资不那么好,机遇不那么巧,健康不那么妙,未必不能成功。两耳失聪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两臂皆无的人,可以用脚写出漂亮的书法……显而易见,在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冠军。惜时,时间会给予意想不到的馈赠;反之,时间会毫不客气地使天资、机遇、健康等变得毫无意义。
        ⑤岁月流淌,年齿又长。想想去岁还有那么多事想做还没有做完,想想来年还有那么多事应做需要挤出更多时间,不禁想到毛泽东同志那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注释:①【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下文中的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②【耄耋(mào 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过三峡

(文/萧乾)

       没到三峡以前,只把它想像成岩壁峭绝,不见天日。其实,太阳这个巧妙的照明师不但利用出峡入峡的当儿,不断跟我们玩着捉迷藏,它还会在壁立千仞的幽谷里,忽而从峰与峰之间投进一道金晃晃的光柱,忽而它又躲进云里,透过薄云垂下一匹轻纱。

       早年读书时候,对三峡的云彩早就向往了,这次一见,果然是不平凡。过瞿塘峡,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明明是云彩在移动,恍惚间却觉得是山头在走。过巫峡,云渐成朵,忽聚忽散,似天鹅群舞,在蓝天上织出奇妙的图案。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初入峡,颇有逛东岳庙时候的森懔之感。四面八方都是些奇而丑的山神,朝自己扑奔而来。 两岸斑驳的岩石如巨兽伺伏,又似正在沉眠。山峰有的作蝙蝠展翅状,有的如尖刀倒插,也有的似引颈欲鸣的雄鸡,就好像一位魄力大、手艺高的巨人曾挥动千钧巨斧,东祈西削,硬替大江斩出这道去路。岩身有的作绛紫色,有的灰白杏黄间杂。著名的“三排石”是浅灰带黄,像煞三煮断垣。仙女峰作杏黄色,峰形尖如手指,真是瑰丽动人。

       尽管山坳里树上还累累挂着黄澄澄的广柑,峰巅却见了雪。大概只薄薄下了一层。经风一刮,远望好像楞楞可见的肋骨。巫峡某峰,半腰横挂着一道灰云,显得异常英俊。有的山上还有闪亮的瀑布,像银丝带般蜿蜒飘下。也有的虽然只不过是山缝儿里淌下的一道涧流,可是在夕阳的映照下,却也变成了金色的链子。

       船刚到夔府峡,望到屹立中流的滟滪滩,就不能不领略到三峡水势的险巉了。从那以后,江面不断出现这种拦路的礁石。勇敢的人们居然还给这些暗礁起下动听的名字:如“头珠石”“二珠石”。这以外,江心还埋伏着无数险滩,名字也都蛮漂亮。过去不晓得多少生灵都葬身在那里了。现在尽管江身狭窄如昔,却安全得像个秩序井然的城市。江面每个暗礁上面都浮起红色灯标,船每航到瓶口细颈处,山角必有个水标站,门前挂着各种标记,那大概就相当于陆地上的交通警。水浅的地方,必有白色的报航船,对来往船只报告水位。傍晚,还有人驾船把江面一盏盏的红灯点着,那使我忆起北京的路灯。

       每过险滩,从船舷俯瞰,江心总像有万条蛟龙翻滚,漩涡团团,船身震撼。这时候,水面皱纹圆如铜钱,乱如海藻,恐怖如陷阱。为了避免搁浅。穿着救生衣的水手站在船头的两侧,用一根红蓝相间的长篙不停地试着水位。只听到风的呼啸,船头跟激流的冲撞,和水手报水位的喊声。这当儿,驽驶台一定紧张得很了。

       船一声接一声地响着汽笛,对面要是有船,也鸣笛示意。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了,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月夜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

       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默的父爱

①父亲离世已有整整二十年,但他那慈祥的面容却常常出现在我眼前,仿佛从未走远。

②我小时候听祖父讲,曹家在当地也算是耕读世家,曾祖父是一名颇具民主意识和平民意识的地方绅士。致仕之后,没去经商或享清福,却利用一座祖上留下来的三进大宅院,兴办义务教育和平民教育。家境日渐衰落后,祖父将家中唯一读大学的机会让给他弟弟,自己则选择学做生意那条坎坷之路。

③祖父与祖母育有四子二女。他们没有一个进入商界,却都接受过良好教育,继承了祖父思路清楚、办事认真、与时俱进的特性,在各自的环境里,各自有梦,各自有成。父亲作为家中长子,自幼受父母宠爱,却绝无“大少爷”陋习,为人方正内敛,尤嗜读书。

④记得当时家中有一间朝北小屋,仅五平方米左右,里面堆放着他的藏书。从内容看,有部分文史哲专著,更多的则是外国科技类硬皮厚版书。那时的外文原版书价格不菲,据父亲回忆,他工资的八成几乎全部用于购书。20世纪六十年代风云突变,父亲备受冲击,工资锐减至三十元。买书已几无可能,即便吃碗阳春面,也要思考再三,因为区区几分钱或许就能憋死英雄好汉。

⑤我五岁那年夏天,因为和弄堂里一群小伙伴凑钱买棒冰,买完棒冰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三轮出租车撞倒。然而,那天司机将我撞倒后浑然不知,更不凑巧的是,车轮又勾住我的衣角,这样,我被生生拖了十米左右,直到路人惊呼,车才停下。一位好心的路人将我从车轮底下抱出,只见左踝部鲜血直流。他赶紧脱下汗衫,帮忙止血,再把我送到附近的医院。经X光片诊断,我的左腿胫骨和腓骨全部骨折。父母赶至医院,见状魂飞魄散,心疼不已。最令父母头痛的是囊中羞涩,无法凑齐一笔医药费。于是,父亲一边节衣缩食,一边变卖家中藏书。只是那个特殊年代,旧书收购早已不复存在,这些旧书的最终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废品回收站。眼看着自己经年累月收藏的书籍沦为废品,父亲心如刀割,痛苦不已。

⑥之后,每当家中出现周转不灵之时,卖书就成为家里“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虽然硬皮书分量不轻,但当作废品卖,换不了几个钱,仅仅是救急而已。每次将一捆捆旧书搬至楼下时,我都快乐无比,因为这意味着餐桌上也许会多一道菜肴,但父亲却愁容惨淡,默不作声。至此,父亲便绝少买书。

⑦我出生时,父亲已过不惑之年,也算是中年得子,固然对我疼爱不已,但绝不宠溺。那时候,我们家住四楼,那是在原有建筑上搭建而成,颇为简陋。每逢冬天,阴风怒吼,寒气逼人。入睡时,总觉得被窝有一种湿冷感。即便如此,父亲仍不允许我用热水袋暖脚,以此锻炼我的意志力。而且,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便将我从被窝里拎出来,跟着他去跑步。刚开始根本跑不动,而且越跑越慢,父亲鼓励我:“跑得慢其实无妨,只要认准方向,就可迈向远方。哪怕只往前移动半步,也要为自己鼓掌!”有时候感到已到体力极限时,父亲也绝不松口,并示意我再坚持一下,直至突破所谓的“极限”。如此反复,我懂得何为“坚持”,何为“突破”。

⑧平日里父亲很少对我疾言厉色,就算犯了错,也只是简单批评几句。唯有一次,父亲大动干戈。父亲一直希望我能学小提琴,见我毫无天分可言,便转而请我姨夫教授我琵琶。可是,每日一个小时练琴,对于一个孩童来说,简直苦不堪言。父母白天要上班,督促我练琴的责任便落到祖母头上。为了能够缩短练琴时间,我总会趁祖母不备,偷偷将钟拨快20分钟,待练琴结束,再悄悄拨回,结果有一次因为急着外出玩耍,忘了调回时间,被父亲发现,一顿“竹笋烤肉”令我痛不欲生。父亲说:“练琴是为自己,而非他人。若疏于练琴,有朝一日登台,丢脸的只能是自己。一个人务必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尊严,一个是责任。唯其如此,方可成就大业。”这两个词也经常在我耳边响起,故此,平日总是兢兢业业,丝毫不敢稍有懈怠。

⑨父亲一介书生,一生清贫,未遗下丰厚的财产,却留给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曹可凡,摘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校园生活

①每一位作家都有个储存仓库,里面最精彩的东西往往是少年时期的记忆。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少年时期最纯真、最敏感、最烂漫。这一时期,刚刚踏上人生旅途,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不谙世事时候的光彩总如金子般闪亮。

②我少年时期恰好赶上战争时代,不免留下些困苦、惊险的记忆。可如今,在记忆中当年的生活却只留下美好了。那些纯净的朝气日益凸显出来;阴影,反倒成了俗话中说的“灯下黑”-—只见光芒四射,不见灯台下边照不到的死角。

③脑子里时常浮现的,是校园生活,那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④还记得我们唱校歌。半个世纪以前,男女齐唱校歌的半童声,现在还总回响在耳畔头两句就如行云流水一般:“雁山云影,瓯海潮踪……”

⑤歌词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他是散文大家,也是著名的不吃外国“救济面粉”的硬骨头知识分子。在我们中学执教时,他还年轻,曾写过当地生活的一组散文,其中一篇《绿》后来还被选进教科书。这“绿”写的是梅雨潭的绿色,朱先生形容它作“女儿绿”。

⑥校歌中写到“春草池边”,校园里是有一个池塘,题名“春草”。这两个字的来历是谢灵运的名句。大约十五六个世纪以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在这里任过太守,据说“遨游山水,经旬不归”,两千年来,传为风雅佳话。

⑦谢灵运是历史上山水诗的先驱。我们中国的山水诗,有自己特有的宇宙意识。世间万物,与天地合一,生生息息,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谢灵运留下的著名诗句中,有一联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字句平易,却道出了生态的自然,一片葱茏的生机。多少人心服中间那个“生”字,粗看很是直白,细品却极天真。我疑心这精妙的用字与我们本地的语言有关。“生”这个字,通常要与“长”合成一个词,我们那里只用一个“生”遇到单用一个字的时候,别的地方用“长”,我们那里却用“生”。

⑧校园里的春草池,原先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它的形状,应该是不规则的,取其富有野趣;也许是椭圆的,是心形的,连环蜂腰处或许还有一弯拱桥,以求具有一种图案美。可是我上学时,这里却建成了长约四五十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又不许游泳,里面尽是些混乱的杂草。池北一排两层楼的教室,池南一行冬青树,却没有种上谢灵运诗里写到的“园柳”。这样的修建,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应该判个不及格

⑨后来,我在外转了半个世纪,又回到母校,先要去看春草池。池,没有了。老楼有的塌了,有的苦苦撑着。新楼不少,东一个西一个,仿佛都是“急就章”,没有总体的布局。我心里暗暗有一丝莫名的惆怅。

⑩但眼前的另一番景象,不容我怀旧,也不容我思念,甚至没给我留下一点儿叹息的机会。只见楼上楼下,来来去去,满登登都是活泼泼的少男少女,自由,天真,烂漫。我们那时是“云影潮踪”,现在是一片生机勃勃。

⑪好好地听听吧,也是半童声的男女齐唱,如今更多的是无拘无束的欢笑,脚下是更加轻健的奔跑……未来二三十年后,在这一代少年的记忆存储库里,校园生活也必将是最美好的画面。

⑫今天的校园,跳跃着、流荡着、放射着不同以往的朝气。

⑬他们尽管没有“春草池”,无关谢灵运;“女儿绿”没有了,和朱自清关系也不大了。但是,他们有与他们的时代相关的东西。代代都有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记忆,因为那都是最富朝气的年月。朝气,也是葱笼的生机。对了,这才是代代相同的东西还要问为什么吗?只好说是与自然、宇宙浑然一体了吧。

(取材于林斤澜的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