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根据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内容填空。

①母亲的最大特点是

②母亲那种的习惯,母亲那种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

④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做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杂文报》2013年3月29日,稍有改动)

阅读小说《王子猷》,完成小题。

王子猷

何其芳

“难道天已要亮了吗?”

从动了一下的棉被的边缘上滑进一丝冷气,从窗外映进来的亮度,是如此皑白,如此澄静,与月光,与曙光,都不难找到区别。然而这如此皑白,如此澄静地亮着的,到底是什么呢?他这时已能肯定地在心里说一个字了,那个字是:雪。

他起来了。趿着鞋把窗门一扇扇打开,雪已停止了飘飞,外边的窗角都垫着一窝新雪,不自觉地把指头去试触一下,雪可爱幽冷。再从窗子平望出去,望得见的只是白色,在黑夜里显出澄静。在室内轻轻巡行一周,最后把门闩推开。随着门的开,是一声,“筼青!”

来的是一个清瘦的童子,和他手里的一个黝色的陶壶。

“不要甚么下酒物么?”

“这还不够下一壶酒吗?”指着窗外。

又轻轻在堂室内走着。重新凝睇窗外:这雪,这皑白的雪,不仅在它的浓黑里显出澄静,而且妩媚,使人感到温柔,这温柔是只允许人感到的。——就只感到不够了吗?他心里做一种聪明的微笑,脚步不自觉地重了起来。

他想起他是怎样像脱去一件脏的衣服,丢了官来这里隐居;他是从来没有觉到那错了的,但今夜的雪似又是新的参证。

举起眼。远远的,那个方向,使他想起戴安道。今夜真怪,一觉醒来,使他对一切感到新鲜,说不出的模糊不定,虽说一切都似乎更清楚,更亲近。

是这雪!

他于是要从雪里去访他远在剡溪的朋友。

王子猷和童子筼青在一只船里。船小小的,然而清洁使它不觉得窄促,没有一片帆,一半舱篷来遮蔽它向圆圆的蓝的天空仰视。幽暗的水柔滑地抚摸过它身边,流着永远的静寂。

天亮。

灰暗的黎明告诉一切将有一个冬季的阴天。

王子猷从桨打起的水花里望到河岸,从河岸的丛林里望到天边,天边就似乎在丛林的枝巅。“划拢岸去。”

林间有一条曲折的小径,满径丰腴的积雪,还不曾有人的踪迹。王子猷望着这一径白雪,不忍踏上它,又想踏上它,最后,一步步向前走去。

出了林,是平坦的田野。有短短的木桥,有冰冷的小溪,有一声声鸡啼夹着凄冷,有一家家晨炊的烟袅上天空。

路从一间草屋的前面过身。那门前的土坝上,站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中年人。

“两位走路的先生真早。”一个笑着招呼。

王子猷停住脚步,向农夫说,“我们是从山阴来的,打算去访一个朋友。”

“在什么地方?”

“剡县。”

“不想歇歇脚吗?我还可以给两位先生准备早饭,如不嫌——”

“那么,恭敬不如从命。”

“到灶屋去坐,有火,暖和暖和吧。”

所谓灶屋就是左手边现着更阴暗的门。

一个两眼的灶占了屋的一角,灶门已亮着火光,流出湿柴的味,灶背已有一个中年的女人在做饭。

“这两位先生是从山阴来的,将在我们这里吃早饭。”

女人放下做着的事,带一点忙乱到堂屋去搬板凳。

坐定,男人陪着说话,女人仍带一点忙乱跑进跑出,拿东拿西,做着早饭。

“今年雪真大。”

“是的,明年一定是很好的年成。”

“真是扰乱了你们。希望不要因为我们,在饭菜上多些麻烦。”

“没有的事。便饭便饭。”

饭要熟时,那女人问:

“午郎呢?”

“一定在外面耍雪。我去喊他。”男人起身。

外面是“午郎”“午郎”和一个五六岁孩子答应的声音。

孩子带着顽皮的神气跑进来,看见两个生人,瞪着惊问的眼,不动,一双红红的手。

女人从堂屋摆了碗筷进来,走近孩子——

“你瞧,你一双手!”

“妈,我冷!”多么习惯的依托的声音!

女人用大大的粗黄的手握住小孩向她伸出的小手,完全包没了那红红的两拳,“谁教你耍雪的!”

饭桌上,有炒的鸡蛋,还有肥的腊肉,大块的腊豆腐干,这显然是为贵客而准备的菜。吃了饭,他说着赶路的话告辞。主人是这样好,不肯收钱,只很客气地收了一声“谢谢”。

“也许戴先生这时还高卧着吧。”

为什么快乐像一阵轻轻的风飘过人的心里,跟着就扬起怅惘的尘土?为什么人要伸手去捉那轻轻的风,而又不愿捉着的是一握尘土?

他想起他做官时是怎样不管那些属于官的俗事。为着完全适意,才连那仅是一个挂名的官也抛弃了。想起出都时,在都下偶遇桓伊的那夜,桓伊是怎样为他吹了三弄笛,主客不交一言而去。这些故事,是一般人士都知道并且传说着的故事,而他,在往次,忆及时也在心里泛起凉幽幽的微笑。但这次!

他沉思着伸出一双红色的小小的手。

那平凡的可祝福的家庭!那平凡里流着多温柔多充实的声音!一锄,一家,一块田地,一间草屋,一个妻子还有孩子。工作时的汗水,休息时的眼光,还有大家在一块时的亲切的目光与笑语。晨到夜,春到冬,生到死,一首朴质而妥帖的诗——

这样走着到哪里去,他猛意识到。戴安道家。到戴安道家去干吗?戴安道那个人,一个平常的自以为不平常的人,一个时代的流行病的患者。去和他串一幕习惯的喜剧?去告诉他今天感到的悲哀?不!

“回去吧。”

“不是到戴先生家里去吗?不是已到了吗?”

“我原是乘兴而来的,兴尽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见着戴呢——”

他自己听到语尾有一点颤抖,一点哽咽。

(有删改)

助读材料: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但小说并未拘泥于原作中王子猷的个性,而赋予人物更复杂的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来得徒

陈树茂

①20世纪60年代,张师傅还是小张的时候,就开始经营粥店。这店还是他父亲从上一辈手里接下来的,可谓是家传百年的老店,店里招牌便是“卤肉粥”。夫妻俩一个煮粥,一个招待客人,做的是小本生意,勉强也能养活家里六口人。

一年冬天的早上,下着大暴雨,一上午没有客人。张师傅无意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晕倒在店门口的角落里,全身都湿透了。出于好心,他将男孩抱进了店里。男孩醒来后,说他姓李,是附近村的,父母双亡,自己行乞到此,遇上大雨竟饿晕在这里。张师傅同情小李,便收留他在粥店帮忙洗碗打杂。

③一晃十几年,因儿女都不愿经营粥店,张师傅就将卤肉粥的制作秘诀传给了这个一直留在店里干活的小李。六十岁后,张师傅跟随儿子在省城开五金店,又把粥店全都交给小李打理,还收了一笔“转让费”,钱不多,意思一下罢了。张师傅偶尔回家探亲,小李倒是对老师傅尊敬有加。

④故事到这里,本该是大团圆结局的。无奈风云突变,那年张师傅儿子做生意亏了,欠了一屁股债,跑到外面躲起来了,账务竟全都落在老人身上。

⑤张师傅除了会煮卤肉粥,没有其他技能,便想拿回当年自己经营的粥店。但小李不乐意了,说这十几年来要不是自己用心经营粥店,这店可能早关门了。而且小李当年也是给了“转让费”的,如今卤肉粥已做成镇上的美食招牌,还上了美食节目,生意红火,他自然不肯归还。一来二去,张师傅与小李的关系都闹僵了,甚至不相往来。

⑥张师傅十几年没煮卤肉粥了,手艺也生疏了,想再开店也不容易,可每天仍要面对追债的人,如今又遭徒弟背叛,一气之下竟病倒了。

⑦张师傅家隔壁有个摆鱼摊的阿铃,平时经常来张师傅家串门,这会儿见张师傅生病没人照顾,她便好心天天来帮忙,用心照顾老人之余,也经常鼓励老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像她这样的,丈夫好吃懒做不干活,全靠自己摆鱼摊,不也一样能度日。张师傅病好之后,很是感激阿铃,决定教她煮卤肉粥。阿铃虽生性愚钝,倒是好学肯干,就这样成了张师傅的关门弟子。

⑧张师傅不厌其烦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告诉阿铃煮粥对选材要求尤其严格,要阿铃每次都选用本地上好的五花猪肉,用一等材料的卤料做成卤肉,又教阿铃煮“海鲜粥”,海鲜料也要用当地早晨运来的海鳗和海虾。阿铃就这样苦练了三四个月,张师傅在家里试吃了近百遍,终于点头说她可以出师了。不久,一块“铃姐卤肉粥”的招牌挂起来了。前三天新店开张全部八折,白粥任添。

⑨小李早就听说张师傅在教阿铃煮粥,他不以为意,自信地说:“我干了几十年,还会输给她一个刚学的菜鸟?”哪知道,当地人冲着新店八折争先过去尝鲜,却发现阿铃服务态度好,而且她店里的卤肉粥料足、新鲜,白粥还任加。这样一来,阿铃的店自然赢得一片喝彩声,很快店门口就开始要排队等位了。几个颇有威望的老人吃完后,还直夸阿铃深得张师傅真传,她家的卤肉粥堪称本地美食代表。有嘴刁的人,专程过去尝过后,也都竖起大拇指。就这样,“铃姐卤肉粥”店的好口碑一下传开了,生意异常火爆,还上了本地的电视新闻。

⑩小李的卤肉粥店生意给比下去了,竟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不信阿铃会比他煮得好,让儿子偷偷去买了一份回来,试了一口,真鲜,确实好,他都忍不住称赞。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样的师傅、一样的配方,怎么自己就不如人家了?

⑪阿铃的卤肉粥店生意越来越好,她赚的钱除自己留一部分,也给张师傅一部分,让他拿去还债。张师傅很感激,逢人就说,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来得了个好徒弟阿铃。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9月6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中的小草

郭震海

①或许和年龄有关吧,我越来越喜欢回到乡村,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梁梁中错落的农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草一木,疲惫顿消,心生愉悦。

②太行山是雄伟的,也是温柔的,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包容万物。一片片白杨林、柳树林、松柏林交织在一起,还有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丛,以及低矮的小草,都生长在大山的怀抱里。大山无声,默默地哺育着草木;草木无言,静静地供养着山里的动物。

③每当走在山中,我总喜欢俯下身子,去观察一株株小草。任微风从耳边吹过,小鸟在头顶欢唱。草木香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吸几口,如饮佳酿。

④在太行山里,每一株草都有自己的名字。山里的孩子从小就进山识草木。在孩子眼里,草木是伙伴。在大人眼里,草木是宝贝,可以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家畜的饲料,更可成为医治疾患的“救命草”——它们不仅为苍山披绿,也曾在漫长的岁月里救过山里人的命。山里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对各种草木的习性和作用如数家珍。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在父亲身后上山采中草药。我最先认识的是黄芩,我喜欢它的向阳而生。除了喜欢阳坡外,黄芩似乎不再择地,荒石缝隙,道路旁边,只要有一点泥土就能生长。根茎深埋泥土,春天生出新芽,细小的躯干慢慢抽出。农人们懂得,此时的黄芩格外娇嫩,走过之时脚步会变得缓而轻,生怕把它踩疼。到了七八月份,它细长的躯干会高高上扬,如柳叶般的叶子在躯干两边展开,顶端开出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很是漂亮。黄芩的根能入药,味道很苦,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山里人在挖黄芩的时候很讲究,比如发现成片的黄芩,会选一些年长的挖走,留下年幼的继续生长。

小柴胡似乎有点调皮,喜欢往灌木丛里钻,仿佛在和农人捉迷藏。不过它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总会暴露它的存在。这种植物在春天里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上一年的枯枝还未腐朽,懂它的人一眼就可认出。不过太行山里的农人不会在春天挖小柴胡,那样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小柴胡的叶子同样细长、秀丽,春生夏长,开出的小黄花香气四溢。小柴胡的根细长,多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山里人偶感风寒,抓一把小柴胡,再配几根大葱的根,熬水喝,晚上出一身透汗,第二天便又精神焕发。

⑦益母草的性格则比较外向,田埂旁,小路边,它总喜欢与灌木比高低,长得很是旺盛。仿佛春来它先知,嫩小的新叶迎春破土,生长很快。进入夏季,远远望去,挺拔的个头开满了粉红色的小花。花开两三天后,就是采收最好的时候。选一个晴朗的天气,用镰刀齐地割下地上部分,留下的根来年又会旺长。采回后,稍作晾晒,清洗干净,母亲会将益母草分段,然后在一口大砂锅里熬,边熬边搅拌。最后过滤掉枝叶,再接着熬,直到熬成膏状,放入罐里,待入药用。

⑧每一次回乡,我总会走进山里,去看看这些草木,就像是去拜访一个个交情甚厚的老友。初春的风在苍茫的群山中、空旷的原野上奔跑,苏醒的小溪一路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边唱。背阴处偶有残雪待融,雪面上有山鸡、野兔走过,爪印如盛开的花朵。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老桃树、大柳树,枝条上已有新芽冒尖,让人惊喜。此时大地之下,成群结队的小草闻风而动,枯枝败叶中孕育着新生。阳坡上的黄芩,灌木丛中的小柴胡,田埂边的益母草,点点嫩芽已经在解冻的泥土中萌生。我轻声唤着它们的名字,微风中,它们纷纷点头应答……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2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