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雁洋镇大坪村,柏油铺就的崭新绿道蜿蜒在田野间,清澈的小溪“雀跃”在大树和绿野簇拥的公路旁,原生态的乡野水景公园就这样被简单几笔勾勒出来。水景公园旁,一座色彩明亮的主题酒店很是惹眼,这间由原来的乡村小学改建的主题酒店成为游客与亲朋好友一起享受村野时光和寻找美食的好去处。“今年春节黄金周,我们60多个床位全部爆满。”该酒店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年大坪村美丽乡村推进以后,在村里停留、吃饭的游客明显增多,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来这度假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在这里体验包粽子、摘金柚、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品尝原生态的客家美食,村民自产的农家产品番薯、稻米、菜干更是颇受游客欢迎。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后,大坪村民开民宿和特产店的积极性高涨。雁洋镇党委书记王宏基介绍说,2016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雁洋镇榜上有名,这也是梅州市唯一一个上榜的小镇。下一步我们要将村道沿线打造成集农家餐饮、农家乐风情、客家特产销售等旅游服务为特色的一条街,形成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

(摘编自《梅州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2%,营业总收入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在快速占领“小长假”的旅游市场,以2016年国庆节为例,小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旅游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选择乡村游的游客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

    但同样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可见乡村旅游仍是发展方向之一。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数说“旅游扶贫”》,有删改)

材料三:

    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者平均每个月会到乡村地区旅游一次。下图是乡村旅游游客出行目的分析数据图。

(选自《新华网数据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投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之一,而乡村旅游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与乡村游客人数和营业总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 B、参加乡村旅游的主体是青壮年群体,可见青壮年群体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他们的压力较大。 C、“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与亲友增进情感”“寻找乡村美食”是大部分都市人去乡村旅游的目的,大坪村开拓体验农家生活的市场正好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D、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占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报道了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发展的原因,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 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大坪村有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C、大坪村让游客体验包粽子、摘金柚、吃农家饭等农家生活,吸引了大批游客,可见乡村旅游要兴盛就要保有乡村特色不变。 D、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有力地解决了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E、材料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坪村的做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材料二用准确的数据呈现了乡村旅游的诸多方面的情况。
(3)、乡村旅游产业怎样才能“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

    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当然,“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对象地区还不广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但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为今之计,如何以全球化考量为背景,冷静下来,沉淀下去,努力提升图书选题与内容的前沿性、普适性,还有编校装帧的质量,让出版人真正成为一个通晓全局、专精一门的专家内行,既不枵腹充数于业界,又不塞耳自外于学林,同时又虚心学习他人,积累经验,在产品、版权与技术、资本等各个环节上切记用功,在海外收购、投资或创设出版公司及书店等方面刻苦钻研,从而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赋予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更丰富的内涵 , 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亟需出版人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在各种出版实务上痛下工夫。

    ④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太多。从出版内涵来说,了解国际学术走向,熟悉业界书情动态的专门人才还很缺乏;从出版运作来说,掌握版权贸易的行家尤其不足。以学术出版而言,许多必要参数也不在出版社年检及评估中反映,怎么可能敦励出版人从观念上统一认识,在规范规制上奋起直追?又怎么能使之克服码洋崇拜和GDP游戏,真正了解到如果不改变现状,即使中国图书走出去也无济于事?以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为例,我们租的展区面积不可谓小,参展图书也不能算少,但好书难觅,最多的仍然是上述线条粗浅、解读表面的空泛之作。

    ⑤在我看来,倘若学术文化的价值悉数为利益放逐,纵使我们占有了市场,也仍然不会有发言权。现在出版人走出去了,但却只留下中国的经典思想“览镜心情只自怜”,怎么能不让人慨叹?还有,那些天,莫言要获诺奖的消息已经传出,但书展上却没有莫言小说专架,官方《参展商手册》也无反映,如此应对,或许出于疏忽,但缺乏董秀玉先生所说的“视野要广阔一些,要有前瞻性,要关注各个方面”的出版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视界,恐怕是更主要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有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恍惚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⑥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处,辩识出你的故居吗?

    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拦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聚合起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里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 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 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 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李广田

    ①夜渐渐静了,昭和小岫都已睡了。在暗淡的油灯光下,我面对着翻开的书本,却又感觉有点茫然。白天,种种声音在周围喧闹着,有时候自己就迷失在喧闹中;而夜间太寂静了,人又容易迷失在这寂静中。妻和女儿呼吸的声音,很细微,又仿佛很宏大,本来就在我旁边,却又仿佛很远,像潮水涌过又退去,留给我一片沙滩。

    ②忽然想起小时候睡在祖母身边,半夜里醒来听到一种极沉重又敏速的声音,仿佛有极大的东西在那里旋转,连自己也旋转在里边了……

    ③我初入师范学校读书,在距家一百余里的省城。乡下人不喜欢出门,能去一次省城是惊天动地的事。有人从省城回来了,村子里便有小孩子吹起泥巴小狗或橡皮小鸡的哨子来,把整个村子都吹得快乐起来。“XX从省里买来的!”小孩子吹着哨子高兴地说着。我在省城读书的时候,每当要放假,就非常恼火。许多同学都忙着买东西,成包的,成盒的,成罐的,成筒的,来往地提在手上,重叠地堆在屋里……而我什么也没有。我没有钱,不能买任何礼物,甚至连一个小玩具也不能买。弟弟妹妹们是将以极大的欢喜来欢迎我的,然而我呢,两手空空。

    ④当我整理行囊,向纸篓中丢弃碎纸时,却有了新的发现:是一大堆已经干得像河里石子般的白馒头。在师范学校读书吃着公费口粮的学生们,为了便于随时在寝室中充饥,或为了以公费的馒头来配合自备的丰美菜肴,每饭之后,就偷些馒头回来,虽然训导先生一再查禁也是无用。日子既久,存蓄自多,临走之前,便都一丢了之。我极不喜欢这件事,让这些东西丢弃也于心不忍,于是拣了较好的带在行囊中。倘若被人看见,一定要笑我的。我却是要带回家去,给我那从小以大豆高粱充塞饥肠的弟弟妹妹们作为礼物的。

    ⑤我带了行囊去搭河上的板船,在河边又有了新的发现:河岸上很多贝壳,大小不等,颜色各殊,白的最多,也有微带红色或绿色的。我喜欢极了,捡拾了一些,在清流中把贝壳上的污迹和藻痕都洗刷净尽,晾干之后,放在行囊里。我坐在船舷上,看两岸山色,听水声橹声,阳光照我,轻风吹我,心里就快活了。

    ⑥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每次都有,有时候空手回家了,我那老祖母会偷偷地对我说,“哪怕你在村子外面买一个烧饼,就说是省城带来的,孩子们也就不这么失望了!”后来我上了大学,因为路途太远,回家的机会就更少。这时候我已可以买一点礼物带回来了,但弟弟妹妹都长大了,父母亲说:“以后回家不要买什么东西。吃的,玩的,能当了什么呢?等你将来毕业了能赚钱时再说吧!”是的,等将来再说吧,那就是等到了现在。

    ⑦祖母去世,家里不曾告诉我,我也不曾去送她老人家。我的小妹妹出嫁了,但当故乡沦丧那一年,她也结束了无花无果的一生。我那小弟弟倒极强壮,他跑来跑去仿佛在打游击,隔几个月来一次信,发信的地点总不一样。最近的信上说:“父亲虽然还健康,但总是老了,又因为近来家中负担太重,地里的粮食仅可糊口,捐税的款子无所出,就只有卖树,大树卖完了,再卖小树,……父亲有时心痛得糊糊涂涂的……”父亲从年青时候就喜欢种树,宅边,道旁,田间,冢上,凡有空隙处都种满了树,杨树、柳树、槐树、桃树,可以作木材的,可以开花结果的,他都种。父亲人老了,树木也大了,有的成了林子。现在敌人侵略我们了,父亲的树怕要保不住了。弟弟怕我担心,又说:“不要紧,我总能使父亲喜欢,我不叫他太忧愁,因为我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好吧,但愿能够如此。

    ⑧灯光暗得厉害,我把油捻子提一下,屋子里又亮起来,我的心情也由暗淡变得光明了些。今天报载某资本家发表宏愿:将来抗战胜利后要捐出多少万元,在全国各县建医院,以增进国民健康,复兴民族生命。抗战当然是要胜利的。抗战胜利之后,我自己应当拿出点什么来贡献给国家呢?还有我自己的家,假设我有可以贡献的东西,哪怕是至微末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贝壳或一块干粮,我宁愿现在就拿出来。

    ⑨夜很静,使我吃了一惊的是小岫的梦呓:“爸爸,你给我……”我起来去看,她又睡熟了,脸上似乎带着微笑。她的母亲睡得更沉,她劳苦了一天,睡熟了,脸上也还是很辛苦的样子。我不知道我的小孩在梦中向我要什么,我想假如你我都在梦中,那就好极了。在梦中,你什么都可以要;在梦中,我什么都可以大量地给。但假如明早醒来你问我:“爸爸,过节啦,你送给我什么礼物呢?”那我只好说:“好吧,孩子,爸爸领你到绿草地里去摘红花,到河边上去拾花石子吧。

    ⑩夜极静。我的心却有点乱起来了,而且渐渐有要烦燥起来的可能,推开要看的书,我也该睡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中人

杨绛

    ①镜中人,相当于情人眼里的意中人。

    ②谁不爱自己?谁不把自己当作最知心的人?谁不体贴自己、谅解自己?所以一个人对镜自照时看到的自己,不必犯“自恋癖”,也往往比情人眼里的意中人还中意。情人的眼睛是瞎的,本人的眼睛更瞎。我们照镜子,能看见自己的真相吗?

    ③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④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我自以为颇有自知之明了,其实远没有。何以见得呢?这需用实例才讲得明白。

    ⑤我曾用过一个很丑的老妈子,姓郭。钱钟书曾说:对丑人多看一眼是对那丑人的残酷。我却认为对郭妈多看一眼是对自己的残酷。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痴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她是小脚,一步一担,手肘也随着脚步前伸。

    ⑥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如果这家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两个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色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掉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只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色。

    ⑦她的审美眼光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

    ⑧我会理发。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然后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可我忽然发现郭妈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这使我很惊奇。一次我参加宴会遇见白杨。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说:“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们各自讲了方法,原来是同样的,不过她是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

    ⑨郭妈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也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定不来问一声病,或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⑩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郭妈捎去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休书上那虚伪肉麻的劲儿,真叫人受不了,我读着浑身都起鸡皮疙瘩。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那个小他一两个月的弟弟来往。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每次都是她工钱的两倍。这儿子的信,和他父亲的休书一样肉麻。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⑪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她身材不错,虽然是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是袅娜风流。眼泡也不觉得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⑫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我不穿的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他对我说:“你家的保姆,很讲究呀!”幸亏郭妈只是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促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

    ⑬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和不同。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是“百步”与“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本文有测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杨同志

赵树理

    收秋时候,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被分配到第六区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老杨同志叫区农会给他介绍一个比较进步的村, 区农会就把他介绍到阎家山去。

 老杨同志天不晌午就到了阎家山,一进村公所,正遇着广聚跟小元下棋。他两个因为一步棋争起来,就没有看见老杨同志进去。老杨同志等了一会,在这争吵中问道:“哪一位是村长?”广聚抬头一看, 见他头上箍着块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以为是哪村派来送信的,就懒洋洋地问道,“哪村来的?”老杨同志答道“县里。”小元棋快输了,催道:“快走棋嘛!”老杨同志有些不耐烦,便道:“你们忙得很!等一会闲了再说吧!”说了把背包往台阶上一丢。广聚见他话头不对,凑过来搭话。老杨同志才把介绍话给你信上写的是:

“兹有县农会杨主席,前往阎家山检查督促秋收工作,请予接洽是荷……”

   广聚说了几句客气话,便请老杨同志到自己家里吃饭。老杨同志道:“还是兑些米到老百姓家里吃吧。”广聚还要讲俗套,老杨同志道:“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见他土眉土眼,说话又那么不随和,一时想不出该怎么对付,便道:“好吧,你且歌歌,我出去看看!”说了,就出了公所去找阎恒元,恒元道:“前几天听喜富说有这么个人,这人你可小看不得!”广聚道:“我请他到家吃饭,他不肯,他叫给他找个老百姓家去吃,怎么办?”恒元道:“把他派到个最穷的家———像老槐树底老秦家,两顿糠吃过来,你怕他不再找你想办法啦?”广聚道:“老槐树底那些人跟咱们都不对,不怕他说坏话?”恒元道:“你就不看人?老泰见了生人敢放个屁?”

   广聚回去就把饭派到老秦家。这样一来,给老秦找下麻烦了。他到东家借盐,到西家借面,老两口忙了一大会儿,才算做了两三碗汤面条。晌午,老杨同志去吃饭。老秦舀了一碗汤面条,毕恭毕敬双手捧给老杨同志道:“先生!到咱这穷人家吃不上好的,喝口汤吧!”老杨同志一边接一边道:“我自已舀! 唉,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为什么还要另做饭?”老秦老婆道:“好先生!啥也没有,只是一口汤!这几年把地押了,啥也讲不起了!”老杨同志正要问她押给谁,老秦喝道:“你这老不死,可憋不死你!你还记得啥?还记得啥?”老杨同志猜着老秦是怕她说得有妨碍,也就不再追问。

    小福回来了,老秦老婆便揭开大锅开了饭。老杨同志第一碗饭吃完,就走到大锅边,一边舀饭一边说:“我也吃吃这饭,这饭好吃!”老两口赶紧一齐放下碗来招待,老杨同志已把山药蛋南瓜舀到碗里。老秦客气了一会,也就罢了。

    小顺来找小福割谷,向老秦道:“老叔! 人家别人的谷都打了,后晌叫你小福给俺割吧?”老秦道:“吃了饭还要打谷!”老杨同志问道:“你们这里秋收还是各顾各?农救会也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小顺道:“收秋可不就是各顾各吧?老农会还管这些事啦?”老杨同志自语道:“模范村,这算什么模范?”家里小女孩听见“模范”二字,便顺口念道: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

    老杨同志听着很有意思,就逗她道:“念得好呀!再念一遍看!”老秦瞪了小女孩一眼。老杨同志没有看见老秦的眼色,仍问道:“谁教给你的?”小女孩指着小顺道:“他!”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劈头打了小女孩一掌,骂道:“可哑不了你!”小顺赶紧拉开道:“你这老叔!小孩们念个那,有什么危险?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

吃过了饭,老杨同志知道工作不实在,想先在群众里调查一下,便向老秦道:“我给你帮忙去。”老秦

说“不敢不敢”,老杨同志却扛起木扫帚跟他们往场里去。

   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杨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锨”。小顺道:“杨同志!你真是个好把式!家里一定种地很多吧?”老杨同志道:“地不多,可是做得不少, 整整给人家住过10年长工。”……

 广聚依着恒元的吩咐,一吃过饭就来招呼老杨同志,道:“杨同志,咱们回村公所去吧。”老杨同志道:“好,你且回去,我还要跟他们谈谈。”广聚不敢强叫,可又想听听他们谈什么,因此也不愿走开,就站在圈外。大家见他不走,谁也不开口,好像庙里十八罗汉像,一个个都成了哑子。老杨同志见他不走开大家不敢说话, 已猜着大家是被他压迫怕了,想赶他走开,便问他道:“你还等谁?”他呶呶唧唧道:“不等谁了。”说着就溜走了。老杨同志等他走了十几步远,故意向大家道:“没有见过这种村长! 农救会的人到村里,不跟农民谈话,难道跟你村长去谈?”大家亲眼看见自己惹不起的厉害人受了碰,觉着老杨同志真是自己人。

(节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