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2018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材料一:著名长城学者罗哲文指出:关于长城的功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然而,长城还曾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对外开放功用。从秦朝开始,长城和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报警系统,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保证域内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汉代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使节往来,商旅往还都是走的这条大道。长城成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屏障。
——选自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
材料二:1500年以前的历史实质上是欧亚大陆的历史。一条“丝绸之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在这条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间,有不少阿拉伯人,他们把中国古代文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欧洲人能够多在15世纪末开辟新的航路,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葡萄牙国王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海员。古希腊人托勒密的地圆说逐渐被人们接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希望能够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香料等商品,对远洋事业很支持。15世纪时,东西方传统的陆路商路被阻断。哥伦布等航海家具有探险精神,以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选自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四处探访,对拥护明朝的各国君主提供协助,但并未试图攻占或殖民他国……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欧洲人胜出的,是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枪支状况比较表
型制 | 点火装置 | 枪长 | 射程 | 射速 | 生产年份 | |
中方 | 鸟枪、前装滑膛枪 | 火绳 | 2.01米 | 100米 | 1-2发/分钟 | 1548年 |
英方 | 伯克式前滑膛燧发枪 | 摩擦燧石 | 1.16米 | 200米 | 2-3发/分钟 | 1800年 |
布伦士威克式 前装滑膛击发枪 | 击发撞击火帽 | 1.42米 | 300米 | 3-4发/分钟 | 1838年 |
——资料来源: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五:
——习近平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17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