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

之不以其道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B、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没有人才及没有发现人才的伯乐的感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水乡茶居(节选)
                                                                                                                                      杨羽仪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20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竹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看榕阴、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

……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老”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阅读朱成玉的《鸟语在前,花香在后》,完成后面各题。

        ①她是一个因患白内障而失明的女孩儿。虽然失明,但很好强,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界儿开了一个很小的盲人按摩推拿馆。别看她年龄不大,推拿手法却极为老道,所以她的生意还算不错。她就像红色的火苗,虽然微小,却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热情,于是我就经常光顾她的小店。

        ②她在给人推拿的时候,屋子里总是放着淡淡的轻音乐,而且屋子里不知哪里来的芳香,风吹过的时候,总会带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她也偶尔和客人们说说话,她说话的语调也是舒缓而优雅的,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悲苦,反而总是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我好奇地问她因何如此快乐,她说,“每天早上醒来,打开前面的窗子,我就能听到鸟儿在欢叫,打开后面的窗子,就能闻到沁人的花香,这样,我还有什么理由悲伤呢?”

        ③我开始留意她的房前屋后。房前,是一片小树林,扁扁圆圆的叶片们,像手掌,像旗帜,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茎脉里的汁液都是它最微小的支流。静静地听,果然听到林子里很多鸟儿在唱歌,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平时一直忽略,她说起来,我才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屋后,姹紫嫣红,她栽了很多花,有那么多的迎春花一朵又一朵,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瞧,那一簇簇的迎春花,有的密密麻麻的挨在一起,像在一起聊天;有的三三两两地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枝丫中只有一朵花,像在呼朋引伴。杜鹃花也开得不少了,一株就有三或五朵花,开放的花朵好像个乐团拿着“喇叭”,嘀嘀嗒嗒正在举行春天的音乐会。虽然她看不见,但她闻得到花香。在花香里,她的心灵在歌唱生活的美好。

        ④她真是一个优雅的人。鸟语在前,花香在后,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淡然的心灵!

        ⑤所以,和别的按摩推拿不一样,在这里,我不光可以让身体的劳累得到缓解,也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喘息。

        ⑥在那种舒缓的音乐里,那种淡淡的花香中,我与一个古人神思相牵,那人便是“梅妻鹤子”的林逋。

        ⑦他四十岁厌弃红尘隐居山林,早出躬耕,一箪食,一瓢羹,惨淡经营;晚归茅舍,一盏清灯,和着孤影,浅酌低吟。赏荷观鱼,听风品香。不羡鸳鸯不羡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养鹤,爱鹤如子。他种梅,爱梅如妻。淅沥的秋雨、颤袅的炊烟、如衣的苍苔、如钩的新月,在他的视野里到处迤逦有趣。有空山灵雨的浸润和梅妻鹤子的相知,在独坐静思的漫长岁月中,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地伸延、强大、升华,尘缘在冥思中悄然“圆寂”,心境渐趋平和淡远……

        ⑧现代人生活在大都市里,看似热闹,其实孤独和空虚得很。熙熙攘攘,为利奔忙;操心劳神,为欲所驭。而林逋看似孤独,其实不然,他是享受着“鸟语在前,花香在后”之盛景的丰盈的人!

        ⑨生命的路途不都是光明灿烂,每个人总会遇到黑暗茫然的时刻。我闭着眼睛,在盲女孩儿有力却节奏感极强的推拿里,感受着那种淡然自在的氛围。

        ⑩鸟语在前,花香在后,安抚疲惫的身心,还有什么比这个“灵魂的推拿”更有效的呢?

文学作品阅读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地,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甲  《只此青绿》身后的《千里江山图》

    ①青绿曳地的长裙,高耸入云的发髻,婷婷袅袅的舞者,数不尽的“婉约娉婷工语笑”,随着舞蹈《只此青绿》在2022年春晚的惊艳全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也震撼了世人。

    ②《千里江山图》约有12米长,它所用的画布是当时极为昂贵的桑蚕丝,一般画家根本不敢下手。图中上色用的全是最珍贵的矿物原料:大面积的孔雀石,珍贵的石青,就连很小的渔夫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用反复研磨的上等的砗磲(chē qú),当然,正是使用了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颜料,这幅画才能穿越千年而依然熠熠生辉。

     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讲究“三远”:高远、平远、深远,一幅画能做到一种已经非常高妙,而《千里江山图》却全都做到了。而且画面中营造出的空间不仅仅是山水的层次和立体,就连天空也展现出了光和云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④这幅画的作者王希孟在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似乎这个生命就是为了完成这幅旷世巨作而来到这世间的。

乙  生永远十八岁

    ①身姿如水、眉眼化波,动是风华绝代,静是高洁典雅,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用舞姿“复活”了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也让人们惊叹不已:这幅冠古绝今的画作竟然出自一个初出茅庐的18岁少年之手。

    ②也许答案就在18岁。

    ③18岁是什么概念呢? 是初生的牛犊。例如“皴(cūn)”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画技法,在《千里江山图》中,18岁的王希孟也运用了各种各样的“皴”法,但最了不起的是,他根本不在意展现这些技法,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绿层层厚涂提亮,虽然图中的皴法多少被这样的重彩“喧宾夺主”,但当你看到千里江山图,一定会被深深震撼,因为你就如同在欣赏一首色彩浓烈、节奏明快的交响乐。除了王希孟,再也没有人敢这样,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牺牲所有画家引以为豪的技巧。

     不仅如此,在《千里江山图》中,我们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要把能做的都做到极致的少年:材料、构图、技法、色彩,统统都要最好,他要让全世界都看见他举世无双的才华,都看到他的“最好”。这就是18岁的热情,18岁的蓬勃,18岁的生命气象。

     ⑤王希孟只活了约20岁,有些人的生命就像璀璨的烟火,绽放之后转瞬凋谢,但人生不管走过多少年,我们依然都会怀念热烈甚至狂妄的年少时光。18岁的王希孟用这幅旷世杰作向我们展现了——18岁应该怎么活。

(选文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