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届江苏泰兴市济川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朱成玉的《鸟语在前,花香在后》,完成后面各题。

        ①她是一个因患白内障而失明的女孩儿。虽然失明,但很好强,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界儿开了一个很小的盲人按摩推拿馆。别看她年龄不大,推拿手法却极为老道,所以她的生意还算不错。她就像红色的火苗,虽然微小,却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热情,于是我就经常光顾她的小店。

        ②她在给人推拿的时候,屋子里总是放着淡淡的轻音乐,而且屋子里不知哪里来的芳香,风吹过的时候,总会带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愉悦感。她也偶尔和客人们说说话,她说话的语调也是舒缓而优雅的,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悲苦,反而总是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我好奇地问她因何如此快乐,她说,“每天早上醒来,打开前面的窗子,我就能听到鸟儿在欢叫,打开后面的窗子,就能闻到沁人的花香,这样,我还有什么理由悲伤呢?”

        ③我开始留意她的房前屋后。房前,是一片小树林,扁扁圆圆的叶片们,像手掌,像旗帜,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茎脉里的汁液都是它最微小的支流。静静地听,果然听到林子里很多鸟儿在唱歌,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平时一直忽略,她说起来,我才体会到其中的美妙。屋后,姹紫嫣红,她栽了很多花,有那么多的迎春花一朵又一朵,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瞧,那一簇簇的迎春花,有的密密麻麻的挨在一起,像在一起聊天;有的三三两两地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枝丫中只有一朵花,像在呼朋引伴。杜鹃花也开得不少了,一株就有三或五朵花,开放的花朵好像个乐团拿着“喇叭”,嘀嘀嗒嗒正在举行春天的音乐会。虽然她看不见,但她闻得到花香。在花香里,她的心灵在歌唱生活的美好。

        ④她真是一个优雅的人。鸟语在前,花香在后,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淡然的心灵!

        ⑤所以,和别的按摩推拿不一样,在这里,我不光可以让身体的劳累得到缓解,也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喘息。

        ⑥在那种舒缓的音乐里,那种淡淡的花香中,我与一个古人神思相牵,那人便是“梅妻鹤子”的林逋。

        ⑦他四十岁厌弃红尘隐居山林,早出躬耕,一箪食,一瓢羹,惨淡经营;晚归茅舍,一盏清灯,和着孤影,浅酌低吟。赏荷观鱼,听风品香。不羡鸳鸯不羡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养鹤,爱鹤如子。他种梅,爱梅如妻。淅沥的秋雨、颤袅的炊烟、如衣的苍苔、如钩的新月,在他的视野里到处迤逦有趣。有空山灵雨的浸润和梅妻鹤子的相知,在独坐静思的漫长岁月中,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地伸延、强大、升华,尘缘在冥思中悄然“圆寂”,心境渐趋平和淡远……

        ⑧现代人生活在大都市里,看似热闹,其实孤独和空虚得很。熙熙攘攘,为利奔忙;操心劳神,为欲所驭。而林逋看似孤独,其实不然,他是享受着“鸟语在前,花香在后”之盛景的丰盈的人!

        ⑨生命的路途不都是光明灿烂,每个人总会遇到黑暗茫然的时刻。我闭着眼睛,在盲女孩儿有力却节奏感极强的推拿里,感受着那种淡然自在的氛围。

        ⑩鸟语在前,花香在后,安抚疲惫的身心,还有什么比这个“灵魂的推拿”更有效的呢?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鸟语在前,花香在后”为题,有什么妙处?

(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①体会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文章第⑦段作者写“梅妻鹤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失明的女孩生意还算不错是因为推拿手法极为老道,突出了这个女孩的自强自立。 B、第②段写我“在她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悲苦,反而总是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通过我的眼睛展现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 C、第③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树与草当作“鲜活的精灵”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房前小树林中植物的茁壮茂盛和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D、第⑧段由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的孤独和空虚引发出对城里人生活状态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4)、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叙写了对灵魂的触动,请分别说说对作者的灵魂产生了哪些触动?

【链接】材料一: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材料二:我的眼睛得到了愉悦,耳朵里“早晚”之声不绝,杨树和白桦幼芽的树脂的混合香味扑鼻而来,此情此景我觉得再好也没有了,我再不必匆匆赶到哪儿去了。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①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于是,只好紧握着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变冷的手,微笑着说,您能握着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尽。
        ②人类自从进入社会形态后,便开始有了等级划分。这种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最为明显,也更加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现代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从法律上废除了等级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根除了等级差别,更不意味着根除了等级观念。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这件事对萧伯纳的震动很大,他感慨地对朋友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在人格上他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③在这个世界上,尊重或鄙视一个地位比你高、活得比你好的人容易,尊重或关爱一个地位比你低、活得比你差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位企业家见一卖铅笔的小贩衣衫褴褛,顿生怜悯之情,把一元钱丢下来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回身从卖笔人那儿取出一枝铅笔,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后的一次商务洽谈会上,一位穿着考究的商人认出了这位企业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就是当年那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给了我做人的自尊和创业的勇气,如今真的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商人。
        ④人生天地间,原本并无尊卑贵贱之分,因世俗社会的打磨和熏染才变得势利起来。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么仰视,要么鄙视;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要么俯视,要么漠视。这种心态一旦固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法门寺》里的贾桂,明武宗让他坐到身边的椅子上说说话,贾桂回答说,奴才站惯了,不想坐。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作怪,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平视,往往不那么容易。
       ⑤在高山大川面前,人们仰视或俯视,这是欣赏视角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人们要坚持平视,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维护自己和他人尊严的需要。惟平视才能客观、公平,惟平视才能达观、无私。平视,于己是一种自信,对人是一种尊重。所谓“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这也应当成为做人的一条道德底线。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王兆贵)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夜

    夏夜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由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夜晚,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夜晚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星星点点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比如说,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一片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儿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用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并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块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的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能感动我,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那么听话了。我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的震撼我们的心灵,一种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种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受到一种有力的震撼。什么是和平,什么又是爱,它们不是在高远的天空给了我答案吗?我也就由此而不由自主地憎恨起闪电和暴雨。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来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下图)。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活动二【品鉴美文】学校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小题。

冬天(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上“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光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