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益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5月14日,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安化县的邓超芝家庭和桃江县的龙咏非家庭榜上有名。班上开展学习最美家庭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探“美”】请你根据记者的采访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两个家庭“美”的共同点。

材料一:邓超芝2007年把公公龚寿松创办的茶厂接管下来,也把好的家风传承下来儿子龚意成的炒茶手艺是他爷爷手把手教的。邓超芝创办“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与茶农签订最低收购价格合同,为茶农户免费提供价值500多万元的种苗和有机肥,带动486户1600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材料二:1998年,龙咏非白手起家,创办了“喜龙餐饮”。如今,企业拥有员工150多名,成为桃江有名的餐饮“巨头”。龙咏非把每一位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而每一位员工也把“喜龙餐饮”当成了自己的家。从2012年起,龙咏非每年要带领“喜龙餐饮”员工参与关爱孤寡老人的公益活动,为老人赠送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物资。

(2)、【任务二:颂“美】同学们被两个家庭的先进事迹所感动,决定写一副贺联,请你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

上联:扬最美家风,修身立德为典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承传统美德,克已奉公树榜样 B、倡文明风尚,振兴家国谋幸福 C、显大爱风范,乐善好施作楷模 D、创社会和谐,富国强民展风采
(3)、【任务三:倡“美”】为完成好学习最美家庭的实践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采访、征联除外)
举一反三
阅读《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完成下列小题。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①“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作家笔下的传统节日仪式,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在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今天,尤其需要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②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来自长久流传的节日仪式。过节要有“规定动作”,“过”意味着庄严,“节”代表着主题。例如,欢度春节,我们只有历经如贴春联、穿新衣、守岁、吃饺子、相互拜年、舞狮舞龙等节日仪式,方能获得辞旧迎新、欢乐喜庆、和谐友爱、感恩怀想、憧憬美好等节日仪式感。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潦草的生活变得精致,让平庸的生命变得庄重。元宵观灯的美好祈求,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赏月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正是这些节日仪式感的获得,才复苏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涵养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③如果没有节日仪式带来的仪式感,诸多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或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或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不仅没有丝毫的过节气氛,更不能获得一丁点儿的传统节日感受。如果只是贪图舒适享受,把节日仪式当作应景的负担,甚至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这种没有仪式的节日还能称之为传统节日吗?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就难以拯救了。

    ④当然,对节日仪式的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春节放爆竹,如今“燃放”环保的电子爆竹;过去拜年磕头作揖,如今发短信、录视频、传微博……变化的是过节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的节日内涵。“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传统习俗才能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才能叫人回味无穷。

    ⑤传统节日仪式沉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方能记住回家的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有刪改)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采一把艾蒿回家

丁立梅

    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避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

    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避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古往今来,人们对英雄的歌颂与膜拜从未停止。文学与艺术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小圳从网上下载了三份有关英雄的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人没有情怀,武将没有精神,科学家没有国家信仰,哪里还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家国情怀,是国家民族屹立不败的精神皈依,它具有“四位一体”性——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相融共生。歌曲《国家》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地诠释出国与家的关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以来便以诗歌形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舍身为国从古有,不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心念祖国。神游诗词间,胸怀社稷情。

唐代边塞诗,将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愿将此身报效国家,又何须活着回来呢?这真是视死如归的泣血之语。

宋代更有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显示了无数仁人志士慷慨悲壮的英雄品格。南宋岳飞耳熟能详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在国家危亡之际,岳飞不计个人荣辱,力挽狂澜,成为中华民族英雄的象征。

元明清三代,表达家国情怀的诗歌更不乏名篇。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将一腔热血,尽化繁霜,愿染河山灿烂。明末,李自成、清军相继入京,年仅14岁的夏完淳随父起兵反清。夏完淳家国情怀的吐露,最感人的是《狱中上母书》。信札中对家中“哀哀八口,何以为生”的牵恋和“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的国家忠贞,令人动容。清代诗人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剖白救国心迹。辛亥先烈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勇敢地喊出,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对未来中国的殷殷期许和心间图景。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深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国家和人民,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面对国家召唤敢于奉献自己的所有。

(付秀宏 《 人民周刊·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2021年第1期 有删节)

材料二:

在全国各地电影院开始营业后,万众期待的战争电影《八佰》于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影片以国民革命军524团以及沿途收拢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视角讲述了“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影片上映至今,观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为“八百壮士”英勇的战斗事迹,豪壮的爱国气节所振奋,小编在观影过程中也是数度流下热泪,被壮士们无畏的爱国精神感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忘记英雄!可以说,我们现在享受到的一切美好生活,都离不开英雄的无私奉献和舍身忘我,而他们的精神更是感召更多英雄的出现,是激励一个国家和民族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些无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毫无底线,打着言论自由、还原历史的旗号,对革命先烈进行恶搞、调侃、甚至侮辱。

(节选自《鄂温克检察报》 2020/9/12,有删节)

材料三:

钟南山这个名字,曾和“非典”连在一起。那一年,他担任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专家组组长,一下被推上“非典”战场的最前沿。当时,官方将“非典”病原确定为衣原体,称“非典”已经得到控制,是他站出来揭开真相:“衣原体很容易治疗,我试过治疗了,根本没有用。病情还在扩展,连医护人员都被感染了,怎么能说是控制了?”两 个月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变种。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又是他,首先披露十几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人最可贵的是讲心里话,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你拿出来批判也没关系,只要能够启发大家思考就达到目的了,”钟南山一生铿锵刚直,不相信盲目的传言,不屈从所谓权威,只相信实践和时间检验过的真理。这样一个刚的猛士,心底却藏着极致的温柔。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节选自微信公众号“斜杠先生”,有删节)

现代文阅读

“飞絮季”将至,治理需坚持标本兼顾

①梨花淡白柳深青,____。

②春季是杨柳、悬铃木等树木繁殖的时节,随之而来的果毛飘絮给一些公众的生活带来影响, 这些树絮会飘到人的眼睛或鼻腔里,让身体产生不适。

③媒体调查显示,多地明显的果毛飘絮一般会持续约1个月,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南方地区“飞絮季”可能比去年提早10天左右。

④“飞絮季”将至,但是北京的市民今年应该会明显感到杨柳飞絮减少。北京的飞絮主要来自杨树、柳树的雌株。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杨柳飞絮精准治理,到“十三五”末杨柳飞絮将明显改善。

⑤“杨柳飞絮虽然对市民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杨柳树作为北京的乡土树种,在生态作用上有诸多优点,不能因为飞絮就否认它们巨大的生态贡献。”针对有些市民提出把产生飞絮的杨柳雌株砍掉的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认为,一砍了之要不得。

⑥“杨柳树是增加北京城市绿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张志翔说。

⑦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千克,释放氧气125千克,滞尘16千克: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千克,释放氧气204千克,滞尘36千克。

⑧“毛白杨是我国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树体高大、遮阳作用明显,同时还起到降尘、降噪等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康向阳说。

⑨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飞絮治理是个长期过程,不要因为一时的飞絮问题,就对默默为北京生态做贡献的杨柳树产生偏见。

⑩不能“一砍了之”,那应该如何治理飞絮?

⑪“去年,飞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絮数量: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三是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其中,疏枝、冲洗树冠、清理地面,是“治标”;更换老化杨柳树是“治本”。

⑫北京飞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高度硬化。“在自然环境下很多飞絮会被树下植被粘住,但水泥地、裸露地不会有这个效果,飞絮会翻滚成团,形成恼人的“二次飞絮”。王小平说。

⑬为了拖拽住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19年起启动裸露地专项治理,即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覆盖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环境、丰富林地生态系统的同时,预计会滞留两成到三成的飞絮。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