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青海省西宁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谅解是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议论文阅读答案 《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议论文阅读答案 《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议论文阅读答案 《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文章议论文阅读答案 《学会谅解》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简要回答)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仔细阅读第④段,具体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
(4)、从全文的论证过程看,为什么不能将第⑨段删去?
(5)、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面线句子,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画线句: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能

谅解是,能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 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 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 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诤友难得

叶春雷

    ①朋友之道,我最喜欢诤友。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有谅,友多闻。”这友直二字说的就是诤友。

    ②诤友难得,能当面指出你的缺点,一点不留情面,这样的朋友,稀有啊!冰心先生之所以喜欢吴文藻,就因为他是她的诤友。在冰心与吴文藻恋爱时期,冰心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家了,但是,吴文藻却能秉公直言,一点不因冰心的名声稍有保留。据冰心回忆:“譬如别人初见总是‘久仰久仰,拜读过许多大作’那么敷衍,他却不那么着,在通了没有几封时他便老实批评了我念书太少了,他成了我的畏友,之后我们时常互相寄书传看,每星期总有两次。”

③冰心看重的,不仅是吴文藻的才学,更看重他的人品。能够不畏他人身上的光环,大胆把心里话讲出来,这才是对人真正的爱吧。冰心视吴文藻为“畏友”,也看出冰心是有胸怀的人,她分得清哪些人是在敷衍她,哪些人是真爱她。可惜的是,如今的社会,这样的畏友或诤友已经很少见了。大家一见面,总喜欢互相吹捧,你说我才高八斗,我说你学富五车,吹捧来吹捧去,实在是相互敷衍,对人连一点教益也没有。一个人若总是交到这样的朋友,无论是在道德还是学问上,他都很难有长进吧。庄子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说的就是这样的交友,舌头上像抹了蜂蜜的,这样的人,孔子说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应该敬而远之。

    ④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确实,有一个诤友作为人生知己,人生还有何求?人在头脑发昏的时候,在得意忘形的时候,能有一个诤友在身边,给自己兜头一瓢冷水,让自己发热的头脑一下子清爽起来,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往往相反,你在头脑发热的时候,身边却有一帮佞友,这些人不仅不会提醒你,反而纵容你,让你找不着北 , 其后果,往往是害得你栽跟头 , 然后这帮家伙躲得无影无踪。所以生活中,防火防盗防佞友。

    ⑤诤友难得,交上诤友是一种幸运,但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让诤友在你身边溜走。事实上,诤友是很容易在你身边消失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慧眼识诤友,更要能大度容诤友。如果你觉得诤友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你,让你很没有面子,因而对诤友缺乏包容,诤友是很容易离你而去的。魏征之于唐太宗,其实不仅是臣属,也是诤友,魏征多次让唐太宗在众大臣面前难堪,甚至回宫后对太后放出狠话:“会须杀死田舍翁”。但太宗终究还是包容魏征,也成就了自己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所以说,一生遇不到诤友,是很遗憾的事情;好不容易遇到了,不能善待,致使诤友离你而去,那更是遗憾的事情。

    ⑥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真有勇于纳谏胸怀的人,实在是很少!这样看来,诤友稀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第2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更多诗意在“流量”中涌动

韩  鑫

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唐诗三百首》这本家喻户晓的诗学读物,是许多国人“诗意的启蒙”。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引经据典的“高频词”,被广为传颂,更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常读而常新。近日,《唐诗三百首》正式推出短视频版本,当传统经典邂逅新兴媒介,二者之间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既引人关注更值得期待。

②置身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曾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诗歌还能做什么?追寻“诗和远方”的意义何在?然而,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出圈,到“古诗一米线”的备受推崇,既是诗歌自带“流量体质”的有力印证,也让人们看到了诗歌蕴藏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③诗人闻一多曾言:“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尽雄心壮志,洋溢着向上朝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情画意里尽显恬淡美好。《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是在于其凝练语言里涌动的跳跃情绪和激荡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传递沟通,这份“言有尽而意无穷”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④让典籍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从而打破现代人与诗歌之间的隔阂。从这个意义来看,短视频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诗歌传承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的“诗歌”相关作品,流量与好评齐飞。既有多位教授学者在诵读中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也有创作者身着汉服自发朗诵、品读诗词,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绎诗句。透过短视频直观、轻量、场景化的呈现,古典诗词得以借助即时传播、视听演绎,在互动交流中再现鲜活意象,不仅让诗词通俗易懂,让诗意触手可及,更让经典走出了一条因时而进的创新之路。

⑤与传统经典的邂逅,让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多了一抹厚重璀璨的亮色。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87.8%,用户单日平均观看时长超过2 小时,观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应该看到,无论是纸本时代还是“指尖时代”,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短视频、直播等构筑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中,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如同一股清泉,其高洁的文化格调、厚重的人文情怀,让互联网内容不仅有娱乐气,更有书卷气,让该行业生态内涵更厚、底蕴更足、发展更健康。

⑥悠悠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们期待,在中华民族这座文化“富矿”上,有更多传统经典的“宝藏”被开掘出来,透过短视频这条新兴的“传送带”,让更多人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汲取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让古典诗词在时代的新“绝句”中变得“曲高和众”、雅俗共赏,重新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广安日报》2022年8月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