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

    临近黄昏,我漫步在两边都是灌木的林荫小道上。慢慢地,我觉得心中有点闷,看来,是要下雨了。

    我想自己走得太远,一时半会儿是回不了家了。想想,夏天的雨虽急虽暴,但下不了多久,等雨停了再回去吧,并且还可以看看雨中风景,多好!

    在不远处,有一棵茂盛的树。于是,我便来到那棵树下避雨。夏天下雨之前是最难熬的,闷热的空气简直令人窒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一只小蚯蚓迷住,它探出头,但始终没钻出来。曾听大人说过,蚯蚓在下雨之前,它们会蠕出土外。但这样会被一些麻雀、燕子之类的掠食者盯上,然后成为它们的美餐。我向四周瞧了瞧,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又隐蔽又不会被雨淋着的小角落,那是一些淘气的小孩子用砖搭成的连猫都钻不进去的“小房子”。我便想用手把这只蚯蚓从土里拉出来,然后放到那座“房子”里。

    可是,眼前那一幕却使我吃惊:当第一只蚯蚓被拉出来后,其他蚯蚓便收到一种错误的信号,也纷纷钻了出来。周围的蚯蚓,慢慢地,越来越多了。我惊魂未定,林子深处便传出了几声兴奋而急促的鸟声,接下来就飞出了两三只,一齐扑向这从地里冒出来的“美食”。我为自己刚才的行动迟缓感到后悔。我脱下短衣,拼命地拯救这些无辜的“小生灵们”,用短衣赶跑那些鸟们,又拼命地将二些蚯蚓放入“房子”里。

    “屠杀”之后,空中满是刽子手们饱餐后的庆贺之声。有两只麻雀盘旋在我的上空,希望能叼住一只落伍的小蚯蚓。此时,所能看到的,只是有一空荡荡的土地。

    “轰”,终于一声闷雷,雨倾然而泻。我并没有在树下躲雨,而是任雨“洗刷”着我。想自己奋力施救又有什么用呢,大多数蚯蚓还不是被鸟们“抢”了去!

    是的,我要让自己明白,蚯蚓本来就是鸟们的食物,没有这些食物,鸟们又如何生存?自然之道是相生相息的,谁要是违背这个生存之道,谁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眼前那一幕却使我吃惊”后面的冒号起什么作用?
(3)、思考:违背自然之道行不行?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血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      (简单、简朴、简陋)的小草房。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紧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      (悲哀、悲伤、悲壮)的历史来: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验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治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心里燃烧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火焰,情不自禁地想从洒着赵一曼的鲜血的地方捡点什么,从而带走我对英雄的思念。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

    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