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十二周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陌生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我躺在铺位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我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加一个心眼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女儿,一样留着长头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像得同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像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根据文意,在文中(a)(b)两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

A.呼唤    B.呼喊    C.道歉    D.道谢

(2)、选择合适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中“警惕”的意思是

A.犹豫不决。    B.高兴、愉快。    C.小心谨慎。    D.觉察。

②“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原因是什么?

A.作者并不喜欢吃苹果。

B.作者怀疑妇女的用意,不敢吃。

C.作者接受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苹果,觉得不好意思。

③“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除了这个“苹果”,“我”还得到了什么呢?

A.“我”还得到了很多红苹果。

B.“我”还得到了那位妇女给“我”的纸条。

C.“我”还得到了那位妇女对“我”的慈爱。

(3)、作者“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一口‘陌生人’送的苹果,结果中毒了……”你读过这个童话吗?能不能再提供一点有关这个童话的信息?如果你没有读过,那你简单介绍一下你读过的一个童话?
(4)、文章中的“我”以及那位陌生妇女,哪一位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请选择其中一位,谈一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应该如何对待陌生人?为什么?
举一反三
快乐读短文,开心做练习。

穷人的自尊

苁蓉

    丈夫在一所重点中学教书,我们便住在这所学校里。一天,一个女学生来敲门,跟在她身后的是一位中年人,从眉目上看,(显然  竟然)是女学生的父亲。

    进得屋来,父女俩拘谨地坐下。他们并没有什么事,只是父亲特地骑自行车从40多公里以外的家来看看读高中的女儿。“顺便来瞅瞅老师。”父亲说,“农村没什么鲜货,只拿了十几个新下的鸡蛋。”说着从肩上挎的布兜里颤巍巍地往外掏。布兜里装了很多糠,裹了十几个鸡蛋。显然他做得很(专心  精心),生怕鸡蛋被挤破。

    我提议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吃,父女俩脸色(害怕  惶恐),死活不肯,被我用老师的威严才“震慑”住。吃饺子时,父女俩(依然  居然)拘束,但很高兴。

    送走女学生和她父亲,丈夫一脸诧异。他惊奇从来都把送礼者拒之门外的我,为何为十几个鸡蛋而“折腰”,还破例要留父女俩吃饺子。

    望着丈夫不解的眼神,我微微一笑,讲述了20年前自己经历的一件事。

    在我10岁那年的夏天,父亲要给外地的叔叔打一个电话。天黑了,我跟在父亲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去5公里以外的小镇邮电局。我肩上挎的布兜里装着刚从自家梨树上摘下来的7个大绵梨。这棵梨树长了3年,今年第一次结了7个果。小妹每天浇水,盼着梨长大。但这天晚上,梨被父亲全摘下来了。小妹急得直跺脚,父亲大吼:“拿它去办事哩!”

    邮局早已下班。管电话的是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父亲让我喊他姨爹。进屋时,他们一家正在吃饭。父亲说明来意,姨爹“嗯”了一声,没动。我和父亲站在靠门边的地方,破旧的衣服在灯光下分外寒酸。一直等姨爹吃完了饭,剔完牙,伸伸懒腰,才说:“号码给我,在这儿等着,我去看看能否打得通。”5分钟之后,姨爹回来了,说:“打通了,也讲明白了,电话费九毛五分。”父亲赶紧从裤兜里掏钱。

    父亲又让我赶快拿绵梨。不料,姨爹一只手一摆,大声说:“不,不要!家里多的是,你们去猪圈瞧瞧,猪都吃不完!”

    回来的路上,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抱着布兜,哭了一路。仅仅因为贫穷,血缘和亲情也淡了。仅仅因为贫穷,我们在别人的眼里好像就没有一点点自尊。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姨爹摆手的动作一直深深藏在我心里。它像一根软鞭时时鞭打着我的心灵,我不会做姨爹那样的手势,给一个女孩子的记忆抹上灰色的印痕。我相信,我今天的饺子将给女孩子留下抹不去的记忆,因为爱心的力量总比伤害的力量大得多。

(选自《阅读黑马》)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布打狗

从前,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哥哥叫杨朱,弟弟叫杨布。兄弟俩从小饱读诗书,对书法、绘画和诗歌很感兴趣,也交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

有一天,杨布换上一身干干净净的白衣服出门去拜(访  仿)朋友。不料,途中下起了倾盆大雨,杨布没有带伞,四周又没有可以(辟  避)雨的人家,只好顶着大雨赶路。

等他到达朋友家时,已经浑身湿透,成了一只落汤鸡。朋友看到杨布这个样子,赶紧给他拿了一套黑色的干衣服,叫他换上。杨布在朋友家受到了款(代  待),不知不觉天快黑了,那身白衣服还没有干,杨布只好穿着朋友的黑衣服起身告辞,(蹋  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快要到家时,突然窜出一条狗,朝着杨布狂吠起来。由于杨布换了一套衣服,狗已经不认识自己的主人了,一边狂吠,一边准备朝杨布扑过去。杨布十分生气,操起一根结实的木棒就朝狗打去。

杨布的哥哥杨朱闻声赶出来,立刻喝住了狗,然后对杨布说:“你也不必打它。狗认不出你,也不完全是它的错啊!你白天穿着白衣服出门,到了晚上回来又换成了黑衣服,别说是条狗,哪怕是一个熟人,也未必一眼就能辨清啊。

杨布觉得哥哥说得有道理,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木棍。

(选自《世界最美的经典寓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①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来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真,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光的大眼清,这个大眼情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地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晴”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令盆,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等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③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晴”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来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把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④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雷峰塔倒

    小青在深山里练功夫,也不知练了多少年,看看自己的本事练得差不多了,就赶回杭州来,寻法海和尚报仇。

    这时候,法海和尚还在看守着雷峰塔。小青寻到净慈寺,就跟他在南屏山下大战起来。他们打了三日三夜,小青越战越猛,法海和尚直累得“呼哧呼哧”喘气。两人从净慈寺前打到雷峰塔下,小青挥起一剑,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雷峰塔倒坍了,白娘子从塔里跳出来,和小青一道围打法海和尚。法海和尚本来就已支撑不住,如今再添了个白娘子,哪里还敌得过!只好且战且退,想找个机会逃走。他心急慌忙地退到西湖边,没防一脚踏了空,“扑通!”跌进西湖里去了。白娘子见法海和尚掉在西湖里,便从头上拔下一只金钗,迎风一晃,变成一面小小的令旗。小青接过令旗,举上头顶倒摇三摇,西湖里的水便一下子干了。湖底朝了天,法海和尚东躲西藏,找不着一个稳当的地方。最后,他看见螃蟹的肚脐下有一丝缝隙,便一头钻了进去。螃蟹把肚脐一缩,法海和尚就被关在里面了。

    法海和尚被关在螃蟹肚子里,从此再也出不来啦。原先,螃蟹是直着走路的,自从肚子里钻进那横行霸道的法海和尚,就再也直走不得,只好横着爬行了。直到今天,我们吃螃蟹的时候,揭开它的背壳,还能在里面找到这个躲着的秃头和尚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