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周达标测试卷(适用于云南地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躲雨

    有三只猴子耐不住林中的寂寞,相约下山一游。大概是贪恋田野的景色,竟忘了回去的时间。天空中此时乌云密布,等它们意识到这点,豆大的雨点已_______地打了下来。恰巧,路旁有一座木屋,三只猴子_______,决定进去躲雨。

    第一只猴子一步跨到门口,却失望地摇摇头,转身对两个伙伴说:“倒霉,门是关着的。”

    第二只猴子绕小屋转了一图,_______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进不去。

    第三只猴子嚷道:“别浪费时间了,我们快来想想办法吧!”

    于是,三只猴子围成一团,冒雨开起了讨论会。它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开门的方案,又一个接一个地否定了。最后它们认为这木屋无法进去了,只好准备冒雨回到林中去。

    忽然,刮来了一阵大风,把门吹开了。猴子们_______,啊,原来门是掩着的,压根儿就没锁。

    惊喜之余,它们想,花那么大的劲儿去开会研究真不如亲自动手推推呢。

(1)、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写在文中横线上。

又惊又喜    喜出望外     劈头盖脸    垂头丧气

①天空中此时乌云密布,等它们意识到这点,豆大的雨点已地打了下来。

②有一座木屋,三只猴子,决定进去躲雨。

③第二只猴子绕小屋转了一图,地告诉大家,窗子也都关着,进不去。

④猴子们,啊,原来门是掩着的,压根儿就没锁。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乌云布:

②惊喜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读了短文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枣核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②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别  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③拥抱之后,他就(亲切  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④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⑤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⑥他把我(安顿  安排)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  感激)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⑦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⑧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项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⑨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⑩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张良拾鞋

    一天,张良出游,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老人站立桥头。当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伸出脚,对张良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说:“你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早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张良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向下邳桥奔去。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大怒,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看到老人步履蹒蹒跚地走来,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露出了笑容,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张良拾鞋”这一段佳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在人间

    那一年,到土耳其去,住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农村里。我们下榻的农舍,住着一对老夫妇。两张脸像是皱缩成团的黑枣子,密密地布满纵横纹路。可是,他们腰不弯、背不驼,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涯。

    正是麦子播种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始落后的“点播”方式,老叟走在前面,用锄头在土壤里打洞;老妪跟在后头,把麦种轻轻地撒进洞里。一行行、一亩亩地种,神情专注而满足,好似在从事一件无比庄严的事情。

    傍晚,夫妻俩在厨房里烙饼。满布岁月沧桑的古老灶子,烙出了满溢麦香的饼,含蓄的米黄色,淡淡的麦味儿;大而圆、烫手。在幽幽的暮色里,两人坐在矮矮的木凳上,以枯瘦多皱但却坚实有力的手捧着饼儿,大口大口地吃,脸上笑意荡漾。

    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活着,真好。

    知足地活着,常乐。

    许多人,活着而不快乐,只因不满足于他所拥有的,一心憬憧他所未知的,“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往往坐这山,望那山、吃这碗、盼那碗;任由“欲望的树”在心田里无止无尽地长着,长了一寸,他要一尺;长了一尺,他要一丈;眼看那“树”已经高入云霄了,可是,他还是满心焦灼地嫌它“发育不良”。天天在欲望的“无底深潭”里浮浮沉沉,弹指间,短短数十寒暑已成过眼云烟;回首前尘,竟不知“快乐”一词如何诠释。

    这个下午,和这一对萍水相逢的老夫妇共食大饼,共享快乐,是记忆里的永恒。

    老夫妇教会了我,有一亩田,便诚诚恳恳地耕那一亩田;有一块饼,便快快乐乐地吃那一块饼。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共在人间,话人间、爱人间。天上究竟有多少富贵、多少安逸,不必说,更不必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中的父亲(节选)

周海婴

    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

    1936年10月19日清晨,7岁的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保姆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我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许妈来到三楼,只见她眼圈发红,却强抑着泪水对我说:“爸爸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忙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母亲流着泪,赶过来拉住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在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前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每次许妈都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