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康艺小学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枣核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②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别  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③拥抱之后,他就(亲切  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④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⑤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⑥他把我(安顿  安排)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  感激)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⑦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⑧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项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⑨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⑩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分别  分手)          (亲切  殷切)地问

(安顿  安排)在        (感慨  感激)良深

(2)、请在文中找出三个最能表现朋友渴望得到枣核的心情的词语。
(3)、短文第⑥、⑦段写了朋友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    )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4)、对“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里总感觉现在住的地方缺少故乡的特色。 B、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心里仍不满足,觉得缺少可玩的地方。 C、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终究不是生活在故土,所以觉得一切都缺乏保障。 D、心里感到的是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家庭事业的如意,新式设备的拥有,不能填补离乡的空落。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抄写下来。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两个病人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个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他就立刻去旅行。乙也同样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后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在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沙滩和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然后再去北京的天安门;他还要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存在遗憾,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成人考试,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住了一个星期。现在,他正打算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了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因此,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抛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被敌人从天津押解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他,要他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地‘休息’了,你让我多说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郡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个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个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亦不过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臌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于是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不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还同时想起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如在热天,总免不了又要为他妈的手掌麻烦一番罢。在他身边桌上那两只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阅读理解。

    战国时候,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河神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神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被他们拉走,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放一条苇席,把女孩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