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下面“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晋,何厌之有 C、君之所知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 , 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 , 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其侵欺之奸;馈餫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几巨万。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②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③赏典:指赏赐的典礼。④名器:名号与车服,指官爵。⑤馈餫(yùn):运送粮饷。⑥苞苴:指馈赠的礼物。⑦规规:浅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