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江苏省洪泽县黄集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材料一: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们用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盛占城稻大米饭吃,用景德镇生产的瓷杯喝茶;穿着蜀地产的丝绸衣服在夜市中用交子购物,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商人驾着泉州产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5-16世纪以后,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欧洲人食用肉类必不可少的香料,其中进口量骤增30倍。与此同时,欧洲商品的海外市场也在为扩展
——《探索史》
材料三:下图是19世纪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斯蒂芬森制造的火车机车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追求的一种时尚。当今,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材料一:公元700年左右的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道路,而是一个绵延4000英里,将太平洋与地中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网络。这条路上运输的货物都是奇珍异宝——黄金、宝石、香料、丝绸,伴随货物传送的还有故事、思想、信仰,以及本文故事的关键——技术。
于阗(今新疆和田)在8世纪时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为来往客商提供水与食物补给,同时也生产丝绸。于阗的说书人创作了一则传奇: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住在出产丝绸的帝国。有一天,她的父皇要把她嫁给遥远的出产玉石的国家的国王。产玉的王国不能出产丝绸,因为皇帝将产丝技术视为机密。公主决定把丝绸当作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于是想出一条妙计。她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蚕茧、桑树种,把它们都藏在自己的凤冠里。她知道自己出发的时候,皇帝的侍卫不敢搜她的身。这就是于阗国得到丝绸的故事。
本画版出土于于阗的一所寺庙,这所寺庙中有佛像,也有印度教的湿婆与梵天画像。其他寺庙也都同时供奉着佛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诸神,还有一些本土神。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丝绸是如何传到于阗的。但我们知道,观念、故事、神灵和丝绸确实在丝路上双向传播着。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尔《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郑和出使促成的中外交流(部分)
出使国家 | 输入当地的技术 | 带回中国的物产等 |
暹罗(今泰国) | ☆种植小麦 ☆在山坡开垦梯田 ☆使用海盐,当地人不再食用碘含量低的矿盐 | ☆耐藏且不易蛀坏的暹米 ☆暹罗出产的紫檀木,因其质地坚硬,可用作造船 |
爪洼及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爪洼岛及苏门答腊) | ☆建屋技术 ☆耕种技术 ☆弈棋(围棋)和皮影戏 | ☆各种香料,如胡椒、苏木、槟榔等 ☆点燃后防疫症的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
材料四:中国商货在西南洋市场的扩充,刺激了国内工艺品的生产,不但使得国库充盈、民生日裕,也鼓励了国人向海外拓殖发展的兴趣。虽其后以郑和的逝世(宣德末),加上朝中大臣鉴于维持舰队、赏赐贡使,靡费不赀,因而停止了远洋探险的活动,但是沿海居民到南洋经商的风气,迄明末犹未止。
材料五: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