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7-2018学年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十三章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同步练习

豆腐乳是餐桌上常见的佐餐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豆腐乳是怎样制作的呢?原来它是以大豆为原料,先制成豆腐胚,再利用毛霉接种在豆腐胚上经发酵制成的。当毛霉在豆腐胚上发酵时,它可以把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分解成既易消化吸收又具有鲜味的氨基酸,同时还可以产生一些有香味的脂类。接种上毛霉的豆腐胚,可以放在15~20℃的温室中,3天后,豆腐胚上就长满白色的毛霉菌丝。将相互连结的豆腐胚分开并抹倒菌丝,放入缸中,层层撒盐,腌制13天~16天。加盐的目的,不仅可以起到防止腐败的作用,食盐还可以与豆腐中已经分解的氨基酸结合成氨基酸钠,而使豆腐乳的味道变得更加鲜美。豆腐乳制作的前期是保持适合微生物繁殖的条件,使我们所需要的毛霉菌丝充分繁殖、生长。制作后期还需添加各种不同的辅料,如红曲、黄酒、白酒、香菇、桂花及辣椒、大蒜等。再装坛、封口,进行后期发酵,30℃条件下,3个月后就可以制成品种多样、美味可口的豆腐乳来。
(1)、制作豆腐乳利用的是哪种生物?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豆腐乳的前、后期制作中应分别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豆腐乳为什么很鲜美?  
举一反三

泡菜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大众喜爱,但传统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制作泡菜时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的种类是否有关?小秦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制作泡菜”的项目学习之旅。

任务一:揭秘泡菜的制作原理

(1)泡菜和酸奶都属于发酵食品,利用的微生物相同,都是{#blank#}1{#/blank#},其繁殖方式是{#blank#}2{#/blank#}(填“分裂生殖”或“孢子生殖”)。该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blank#}3{#/blank#}。

任务二:探究泡菜的制作过程

(2)同学们准备了三个泡菜坛,分别采用等量的白菜、芹菜和胡萝卜制作泡菜,过程为:蔬菜整理→清洗→晾干→切分→入缸→加入盐和冷却后的调味料→密封→发酵→成品。每组泡菜坛应先烫洗并倒扣控干水分,这样做的目的是{#blank#}4{#/blank#}。
(3)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应放置在15~20℃的环境中,而不能放在冰箱或寒冷的室外,这是因为{#blank#}5{#/blank#}是影响发酵的非生物因素之一。

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

(4)小秦为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每天取等量样本,测量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每种泡菜测量3次,然后取平均值,并绘制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所示)。

①这个实验的研究的变量是{#blank#}6{#/blank#}。

②小秦取等量样本,并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目的是{#blank#}7{#/blank#}。

(5)我国卫生部《食品中亚硝酸盐限量卫生标准》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分析曲线可知,三种蔬菜中的{#blank#}8{#/blank#}最适合作为泡菜原料。若将这三种蔬菜混合制成泡菜,则该泡菜至少在第{#blank#}9{#/blank#}天后食用更健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