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招聘幼儿教师

余升平

    ①自打老黑人托马斯·吉姆从格林马戏团辞职以后,他就失去工作时的诸多欢乐。有一天,他偶然在纽约时报上看见一条招聘广告,这才激发起他消逝已久的内在热情,他也立刻被自己这个可能转瞬即逝的大胆念头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匆忙穿戴好演戏时的服装和各样行头,昂首挺胸地来到纽约诺伍得教会幼儿园。

    ②可是当托马斯·吉姆真的走进招聘办公室的一瞬间,他立即显露出从未有过的窘促和难为情,因为招聘室里挤满了前来应聘的佳丽靓妹们,看上去她们每个人都仪表端庄又不乏青春朝气,莫不显示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而相形之下,托马斯·吉姆就不免自惭形秽了,他满脸的络腮胡须,一件宽松的背带裤搭配褐色条纹长衬衣,真可谓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③好在黛丽丝园长无意间的一瞥就发现了这个鹤立鸡群的异类。“咳,后边的那位先生,招聘勤杂工在隔壁房间!”“噢,我叫托马斯·吉姆,是来应聘幼儿教师的!”黛丽丝园长的下腭神经有些僵硬了。“……什么什么,应聘幼儿教师的!……有没有搞错啊。请问您多大年岁了?”“噢,我是四九年三月七日出生的,今年刚好五十五岁了。”扑哧的一声,招聘室里一个女人首先笑出了声,紧接着引起其他女人的一阵哗然声。“天呐,一个快退休的黑人老头来应聘幼儿教师的,这简直可以成为报纸的头版新闻了。”“这老头会给孩子们喂饭吗?”“他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吗?”“他给孩子们当厨师爷爷倒完全合适,嘻嘻……”

    ④对于这种揶揄嗤笑,老吉姆故意充耳不闻,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他不请自便地在黛丽丝园长对面的椅子上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然后认真地补充道:“我虽然年龄大了一点,可是人生阅历和经验都很丰富。最重要的是,我爱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黛丽丝园长抿着嘴唇,说:“……那么好吧,吉姆先生,请您谈一下个人履历,也就是您的幼教资历和实际经验!”“噢,说实话,我没有任何幼教资历!”“哈哈!”黛丽丝园长也忍俊不住地捂着嘴笑起来,她如释重负,现在完全有充足的理由赶走这个“外星人”了。“吉姆先生,我必须指出的是,做幼儿教师最起码也要受过专业的短期培训!”“我不理解,不就是管好一帮孩子们吗!”“可是我们要按着规定的教材课程,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各种知识以及技能的启蒙教育啊,这包括语言、算术、美术、音乐、舞蹈……”“噢,原来是这样!我是懂音乐和舞蹈的啊!”说到这儿,托马斯·吉姆那随机应变的本领立即显现出来,滔滔不绝的话匣子一下子又打开了,他非常自信肯定地说:“我完全具备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您知道吗,我在舞台上干了一辈子,对孩子们喜爱的唱歌、跳舞完全在行!什么踢踏舞、霹雳舞我都跳得不错,不信我现在就可以演示给您看!

    ⑤幼儿园既不是舞台,也不是说书场,黛丽丝园长再也无暇听他腆着脸皮喋喋不休的纠缠了,她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很抱歉,托马斯·吉姆先生,我们不能聘用你!”“……您肯定?”“当然!”“唉,太遗憾了!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被你们拒之门外了。”吉姆老人从椅子上缓缓地站了起来,显露出一副被人拒之门外后悲天悯人的神情,并且不紧不慢地感慨道:“我是名老演员了,过去三十多年一直在格林马戏团里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深受观众和孩子们的喜爱!我非常热爱这个职业,因为我给孩子们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我带来莫大的欣慰!多么怀念当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啊,也多么喜爱看见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啊!可是现在我老了,超过了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年龄。但是我总想着能换一种方式继续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快乐,我不愿意萎靡不振地在咖啡馆里消磨后半生,更不想让我一生在舞台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白白荒废掉!”

    ⑥说着话,托马斯·吉姆老人倏地走到黛丽丝园长跟前,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哗啦”一声拉开黛丽丝园长的办公桌抽屉,女人们还未看仔细,他已经伸手在抽屉里变出一簇姹紫嫣红的玫瑰花。然后,老吉姆趁黛丽丝园长的神智还未反应过来之机,又上前粗鲁地拉开她的衣服左口袋,从里边竟然抓出了一只鹦鹉。不容她分说,他再次手疾眼快地翻开她的衣服右口袋,伸手在里面又抓出了一只鸽子。接着,吉姆老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赫然拉开黛丽丝园长粉红色的下裙摆,从里边钓出一条活蹦乱跳的红色大鲤鱼……瞬间,整个屋里的女人们都被他一连串娴熟精湛的魔术技艺惊得目瞪口呆,谁也没看清楚老吉姆是如何变化出这些小动物的。眼花缭乱的现场贴身表演更让黛丽丝园长娇容失色,霎时间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⑦托马斯·吉姆酣畅淋漓地表演了他的绝活,接下来就是演好最后的谢幕收场了。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看着呆若木鸡的黛丽丝园长,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不具备你们要求的那些条件和资历,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我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快乐,明白它的意义吗?人的一生都用得着啊!想象一下,如果孩子们的教室里出现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马戏团小丑,他会变戏法,变出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那该引起孩子们多大的快乐和惊奇啊!”

    ⑧吉姆老人最后宣泄完了聚集在胸腔间的所有愤懑和不平,然后默默地收拾好属于自己的几件小道具,带着无限的悲怆,黯然出门离去。那些被他甩在屋里的黛丽丝园长和其它女人们,直瞪瞪着一双双不知所措的美丽眼睛,竟没有了一丝声息。……

    ⑨当天夜晚,托马斯·吉姆就接到了黛丽丝园长的正式电话通知:“吉姆先生,您被我们诺伍德教会幼儿园荣幸地聘用了,我向您表示衷心的歉意和敬佩!相信您将是我们幼儿园有史以来特聘的最优秀的幼教老师!”

    ⑩托马斯·吉姆老人终于笑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份工作,而且薪金优厚!

(1)、文中黛丽丝园长对老吉姆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小说情节,填上合适的词语。

不屑→

(2)、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那些被他甩在屋里的黛丽丝园长和其它女人们,直瞪瞪着一双双不知所措的美丽眼睛,竟没有了一丝声息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吉姆被录用的原因。
(4)、从全文来看,本文的②③④段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各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阅读下面文章 ,回答相关问题。
                                                                                            狼的娘心
       ①碰上狼的那天,刘彩芝正在山上挖一棵山药。6岁的儿子,在离她不远的一片开阔地玩耍。
       ②那棵山药,刘彩芝挖了足足半个小时。她伸了个懒腰,准备坐下歇歇。就在这时,她听见了异样的声音,像马奔跑,有点急促,但没有马奔跑的声音大。刘彩芝想起了儿子,丢下手中的活儿,朝儿子跑去。就在这时,她看见一个黄色的东西在她眼前一晃,她揉揉眼——那是一匹奔跑的狼。
       ③狼正是冲着他的儿子跑过去的。那一刻,她的儿子,正低着头玩一个什么东西,对即将来临的危险一无所知。刘彩芝来不及细想,迎着那匹狼冲了上去。
       ④那匹狼看见突然冲出来的刘彩芝,愣了一下,站住了。刘彩芝也站住了。刘彩芝的本意是想让那匹狼改变方向。可那匹狼并没有理会她,停了一下,继续朝她的儿子奔跑。作为母亲,刘彩芝想也没想,跑到了狼的前面,拦住它。
        ⑤狼终于停了下来,看着面前的刘彩芝。狼的眼里闪烁着一种可怕的光,那道光,看得刘彩芝心里直发慌。此刻她赤手空拳,唯一的防身工具——那把挖山药的镢头,丢在了山野里。
        ⑥人与狼,相距只有十米之遥,隔着一条小溪。刘彩芝的姿势很有趣,她伸开双臂,用空空的两只手,拦住了狼的去路。
        ⑦狼似乎不想与她对峙,开始寻找前进的方位。它绕了个弯,想从刘彩芝的左边冲出去,那是经过山沟可以到达开阔地的唯一出路。刘彩芝看出了狼的意图,在狼开始前冲的瞬间,刘彩芝跳过去再次拦住了狼。
        ⑧狼看起来很愤怒,发出一声低吼,一下把刘彩芝扑倒在地。可能是用力过猛,狼和刘彩芝一下子倒在了小溪里。刘彩芝突然觉得胳膊一阵疼痛,她看到,狼尖利的牙齿深陷在她的胳膊里。血,顺着薄薄的衣服流了下来,把小溪里的水都染红了,一缕一缕随着水漂浮。
        ⑨奇怪的是,狼很快就松开了口,转头又向刘彩芝儿子的方向跑去。刘彩芝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只手死命拽住了狼的尾巴,另一只手在小溪里乱摸,抓到一块石头,就在狼转身扑过来的瞬间,狠狠地砸向狼的脑袋。轰的一声,狼倒下了。
        ⑩刘彩芝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她看到,狼还在喘气,肚子一鼓一鼓地呼吸着。她还看到,奄奄一息的狼,眼睛却直直地盯着儿子的方向。“临死时还想着自己的儿子,太可恨了!”于是,刘彩芝又搬起一块石头,对准狼的脑袋狠狠砸去。
      (11)狼终于不动弹了,但眼睛依然瞪得很大,目光中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意味。黯淡的眼睛里,                                      。那目光,让刘彩芝心里五味杂陈。
      (12)刘彩芝顾不得多想,跑到儿子面前,一把抱起了儿子。突然,她看到,儿子的怀里抱着一只狗崽。刘彩芝顿时明白了,那不是狗崽,是狼崽,一只两三个月大的狼崽。
      (13)刘彩芝蓦地坐在地上大哭了起来。
      (14)哭完了,她用镢头挖了一个大坑,还捡了一抱柴草,正正经经地把母狼埋在小溪边,并用石头把母狼的坟墓围了起来,像埋人那样。
       (15)埋葬了母狼之后,刘彩芝把儿子和小狼崽一起带回了家。
       (16)刘彩芝后来说:“那匹小狼,在我家待了三个多月,小狼大了,我就把它送到后山放生了。前两次,它又摸着回来了。第三次,我把它的眼睛蒙上,送到三十多里外的大山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讨分数的人

徐慧芬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选自《青年博览》2016年第9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迭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⑧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⑨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选自《意林》2015年第22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母亲齐肩灰白的头发,鬓边有几丝飘到脸上,粉红的桃花瓣纷纷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觉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站台上稀稀落落的人。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心酸,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刀子

    ①我家西屋的窗台上,有一把刀子,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

    ②西屋原本是我爷爷住的,爷爷去世后,就没人住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磨那把刀子,磨得锃亮锃亮的。其实,磨了也没有什么用,但他还是要磨。年轻时,爷爷用这把刀子杀过鬼子,伤过土匪。刀子是爷爷的骄傲啊!

    ③砍头不过风吹帽,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句话,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爷爷骨头架子很大,个儿很高,真有三分梁山好汉的样子。

    ④爷爷去世后,刀子久没人磨,就锈了。

    ⑤不过,现在,我正蹲在院子里,用一块月牙状的磨刀石,磨那把刀子。

    ⑥刺啦刺啦……

    ⑦弯月牙悬于天际。清冽的月光淹没了我冰冷的目光,逐渐唤醒那把沉睡已久的刀子。

    ⑧刀子啊,刀子!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我一边磨一边想。

    ⑨老歪是县高中的门卫。那天,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刀子般的西北风,满头大汗走了近三个小时,去给我送棉袄,却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麻烦。那是父亲头一回进城。他一口浓郁的乡音,再加上有些紧张,说出来的话就很难懂了。恰好,那天值班的是老歪。老歪是个急性子,三句话没听完,就冲着父亲开了火。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

    ⑩我急匆匆地赶到大门口的时候,正看见父亲蹲在地上,满脸的血。我冲上去就要跟老歪拼命,却被同学死死地拽住了。同学说,老歪是练家子,你打不过他的。真的,我真的打不过他。老歪得有一米八多,浑身的腱子肉,满脸的粉刺,一看就不是善茬。我们经常看见他在传达室外,哼哼哈哈地练哑铃,做俯卧撑,打沙袋。老歪是他的外号,不是说他长得歪,而是说他脾气邪。

    ⑪父亲身上一点也没有爷爷的影子,他身型瘦小,木讷拘谨,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因此,父亲那张血脸在我心底生了根长了刺,令我寝食难安。

    ⑫放寒假了,在西屋的窗台上,我又见到久违了的刀子,于是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

    ⑬我磨了整整三个晚上,不是非得磨三个晚上不可,其实只要一个晚上就足够了,但我需要勇气,我在寻找爷爷当年的影子。面对强悍如斯的老歪,我——一个文弱书生,真的很需要勇气。

    ⑭第四天晚上,我正准备继续磨刀子,然而,刀子却不见了。我问父亲。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大刚是横行乡里的一个二流子,据说很能打。

    ⑮大刚很能打,又有刀子在手,而且又在暗处,定然能够马到成功。我的心渐渐放宽了。

    ⑯开学后,发现校门口没了老歪邪恶的身影。我想,大刚肯定是得手了,老歪肯定是没脸再干下去,辞职了。父亲那张血脸,随着日益紧张劳累的学习,渐渐淡了。

    ⑰放暑假了,在街上遇到大刚,问起老歪的事,他却矢口否认,说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老歪。

    ⑱回到家,问父亲,他笑笑说:当时怕你去跟人家拼命,骗你的。后来,我给教育局写了封信,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⑲我再也没见过那把刀子,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自己的刀子,那是一把更加锋利的刀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