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初级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学情检测(一)试卷

阅读《“悟空”究竟“能”在哪里》,完成后面小题。

    ①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于北京时间30日正式公布首批重要科学成果。这只来自中国的“顽猴”出手不凡,两年的观测结果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现象,或有望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②那么,“悟空”究竟“能”在哪?

    ③“悟空”在太空中的任务,就是通过间接方法,捕捉暗物质湮灭、衰变的蛛丝马迹。在以往的探测手段中,热气球虽然造价低,但运行不太稳定;阿尔法磁谱仪2号虽然能够长时间观测,但耗资高,造价大约是20亿美元。费米卫星的造价也达7亿美元。而“悟空”造价约为1亿美元,相比之下耗资少、重量轻、性能高,堪称“经济适用”的典范。

    ④其他同类型卫星很难对TeV以上的电子射线进行精确观测,而“悟空”则是第一个实现了对高能电子的精确观测。“悟空”的电子宇宙射线的能量测量范围比国外的空间探测设备有显著提高,能探测的粒子的最大能量大约是阿尔法磁谱仪2号的10倍。

    ⑤“悟空”卫星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宇宙射线种类很多,在众多射线中,找出纯粹的电子射线对保证观测的准确性很重要。“悟空”对电子和质子射线的区别能力很强,将对两者的误判下降到几万分之一。同时,它的能量分辨率也更高,比NASA费米卫星的准确率高近一个量级。

(1)、说说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说明顺序看,本文属于逻辑顺序。 B、从文章的内容看,“悟空”主要“能”在经济适用、看得更宽、看得更清三个方面。 C、“悟空”在太空中的任务,就是直接捕捉暗物质湮灭、衰变的蛛丝马迹。 D、第①段中划线的“仅”表明时间短,“就”说明取得的成就大,这两个词语准确地说明了“悟空”的神通广大,出手不凡。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
                                                                                                       太原博物馆
        ①太原博物馆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中央文化岛上,它东望汾河,西依新开掘的内河,北与山西大剧院相邻,东南紧邻山西省科技馆。
        ②太原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大大超过了山西博物院。它由文物保管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和休闲服务区等组成。
        ③太原博物馆建筑方案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国家大剧院设计者)设计事务所设计,主体部分为5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的椭圆 倒锥体组合而成,灵感来源于中国红灯笼。五个椭圆倒锥体的锥顶扎根于地下,消失在土壤深处,锥体从土地中腾空拔起。这气势,不由让人联想到这一方土地自古拥有的神奇、博大的力量。锥体色彩不同,分别由中国红和青铜色组成,灵感来源于中国北方城市的热情、勇敢、开朗、浑厚的气质。
       ④太原博物馆将以展示太原历史、揭示晋阳文化内涵为主体,以太原历史脉络为主线,突出以“晋阳崛起”和“走向盛唐”为重点进行展示和陈列。它将成为展示太原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历史不止一次将太原推向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心,只要来过太原,走进太原博物馆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所展现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⑤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太原市一直没有一座市级博物馆的空白,也有助于太原博物馆群的发展。另外,太原地上、地下历史文物极为丰富,有库存文物20余万件,有陶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0多个种类,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将为太原所有可移动文物提供最好的归宿。
       ⑥这样一座伟大的建筑离不开设计者的智慧、施工者的汗水。相信随着太原博物馆的建成及开放,太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将完美地再现于世人面前。

略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是微生物群居体
        你相信吗?你体内的大多数细胞并不是你自己的,甚至也根本不是人类的细胞,它们是细菌。我们的脚趾上有肉眼看不见的线状真菌在生根发芽,我们腹部有重达1公斤的细菌,我们的身体是由人类细胞、真菌、细菌和病毒组成的混合体,可以被看作是超个体或微生物群居体的一个最好例子。
        最近,伦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上述观点,并阐述了人体内这些微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他们说,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5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这些细菌组成了100万亿个细胞,外来的细胞大大超过了我们体内自身的细胞,我们自身的细胞只有几万亿个,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体内的基因大部分来自于细菌。
        幸运的是,虽然这些细菌在分享我们的食物,但它们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实际上,细菌通常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它们通过与我们的免疫系统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抵御疾病的侵扰。这项研究的负责人说:“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时候很多疾病是由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生物群居体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的过程。”他相信这个方法运用于心脏病、某些癌症,甚至于一些神经疾病的研究。
(选自《科普文摘》,略有改动)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地球“流浪”靠谱吗

    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

流浪,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地球绕太阳运行,离开太阳系,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

    而当前人类生产的能源,可以拿全球发电量来估计。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

    “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周礼勇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

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

    在《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应,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如,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

    “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势,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势。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蒙大桥说。

    看来,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

    《流浪地球》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

    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办法:例如,可以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应需要使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

    “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分析说,按照这一思路,点燃木星的速度确实更快,但惊险程度就会少了几分。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

    电影里,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导致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要去寻找新的家园。但是现实中太阳也会如此吗?

    从恒星的演化规律上来讲,太阳是会有熄灭的一天,不过是在遥远的50亿年之后。简单来讲,当太阳核心中的氢燃烧殆尽,生成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释放的能量进一步升高温度,点燃核心周围的氢壳层,然后太阳迅速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

    有理论认为,太阳演化生成的红巨星非常巨大,最远能够膨胀到地球轨道。这样,水星、金星和地球都会逐渐坠入太阳而毁灭。其实,早在太阳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烤干,不复存在。

    凌晨(科幻作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可以确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探讨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慰。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 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 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 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