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半日花真的是花开半日吗?

    ①2016年9月,在内蒙古乌斯太镇一个叫八里庙的地方,调查人员发现一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稀有植物——半日花。这种濒危植物在乌斯太镇不仅是首次发现,而且呈连片分布,面积约有3亩左右。这一发现让调查人员感到无比兴奋。

    ②半日花是一种矮小的落叶灌木,株高仅10--15厘米,呈垫状多分枝生长,并形成较为紧密的灌丛,植株形态美丽小巧,颇具观赏价值。除了姿态袖珍而又娇美,半日花的叶片、花朵和果实也都非常迷你可爱,而且布满了白色的绒毛,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

    ③别看半日花长得娇小可爱,这种外表柔弱的美丽花草其实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存能力,它们特别喜欢接受严酷生存环境的挑战,不仅能抗干旱,而且可以轻松应对-35℃的低温到39℃的高温气候。半日花多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低山石质残丘坡地上,是一种适生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植物。

    ④尽管半日花的模样娇美可爱,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低调的植物,不知从何时期,它们就在贫瘠的荒漠之上,默默地绽放着美丽,却常常地被当地人忽略。

    ⑤后来,美国的科研人员偶然发现这种植物,经仔细研究才发现,这种不起眼的小小花草竟是已在地球上生存了____多万年的远古残遗植物,属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遗植物,比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和水杉还要早几千万年呢。

    ⑥大部分花草植物,除了学名之外,还会有其它的别名和俗称。奇怪的是,这种绽放在荒漠上的花却显得特别专一和实在,除了“半日花”这个颇有些独特的名字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别名了。

    ⑦为什么要将这种濒危的野生花卉称为“半日花”呢?难道这种花每次真的只开半天吗?

    ⑧在当地民间,有一种十分玄乎的传说,说这种花每年只绽放半天,平时则悄无声息,默默生长。当然,这种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半日花的花期通常从5月下旬一直绵延至7月上旬,长达两个月之久;有的时候,到了八九月份,半日花还能迎来第二次花期。

    ⑨虽然说半日花并非每年只开半天,但这种颇有个性的小花有一个十分奇妙的“午休”现象,也就是说,上午开放的花朵在中午时间闭合休息,到了下午再重新开放。因此,严格来说,半日花每次开花的时间确实只有半天。所以,称其“半日花”倒也名副其实。

    ⑩半日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开花方式呢?这跟其严酷的生存环境直接相关。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石砾荒漠环境,植物必须适当控制自己的光合作用,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因此,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半日花会发生光抑制,从而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⑪除了用独特的“午休”现象来应付严酷的环境,半日花还有其他一些适者生存的绝招。例如,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以便在水分紧张的情况下,有效增加根系的水分传导和吸收。这种特殊的功能还有益于农业生产,可成为改造和利用荒漠不毛之地的有效办法。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1月下,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说说半日花具有哪些特性。
(2)、第⑤段画线句除了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半日花生长于海拔1000--1300米的低山石质残丘坡地上,是一种适生于草原荒漠化地区的植物。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稀有植物半日花逞连片分布,约有3亩左右,让发现人员无比兴奋。 B、半日花得名于其独特的开花方式,这种开花方式源于高温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必须适当控制光合作用,增加根系水分的吸收。 C、半日花株高10—15厘米,娇美可爱,颇具观赏价值。适生于草原化荒漠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也有研究价值。 D、半日花每年只开放半天,平时就无声无息地生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经典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诺如病毒

       ①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人类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株。它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

       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美国每年在所有的非细菌性腹泻暴发中,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结果。在中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中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

       ③“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由“诺如病毒”引发,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症状多表现为呕吐、腹泻。潜伏期多在24~48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④“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公众搞好个人卫生、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要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等健康生活习惯。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接触后48小时内应关注健康状况,以免传播更多人。

       ⑤“诺如病毒”感染病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菌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威胁,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⑥由于诺如病毒感染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生局部聚集病例。因而我们应共同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⑦如发现诺如病毒病情,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突发疫情后,城镇于6h内,农村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食品添加剂

    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们的食品安全环境日趋严峻,随着毒奶粉、染色馒头等事件的不断出现,人们不禁要问,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②食品添加剂是指经国家批准的,因防腐保鲜、提高加工工艺等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其分为防腐剂、凝固剂、品质改良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等22类1500多种。当人类的食品进入工业化生产之后,除了极少数的天然野生食品外,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含添加成分的。目前,近97%的食品中使用了各类添加剂。可以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③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防腐保鲜效果十分明显。根据食品安全要求,每克食品的细菌总数不能超过8万个。假如不用防腐剂,即使在0﹣4℃的低温环境中,肉制品保存到第五天,细菌总数也将超过每克10万个。而防腐剂能遏制肉制品中的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大量繁殖,有效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

    ④食品添加剂不但能防腐保鲜,还能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口味。食品的酸、甜、鲜通常不是食品天然拥有的口味,往往是由添加剂“调”出来的。食品的诱人口感,如面条有弹性,点心酥脆,大多也是添加剂的功劳。

    ⑤现在,人们又发现不少食品添加剂还具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如腐乳红曲是由大米发酵而来的,能够降低血脂,它既是色素又是功能性添加剂;从甘草里面提取的甜味剂,能改善肝功能;从玉米芯里面提取的木糖醇具有护肝、防龋齿的作用。

    ⑥除此以外,食品添加剂还能够调整食物的营养结构,如在面粉里面添加钙粉、维生素等,能使面粉的营养更加全面。

    ⑦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例如,摄入过多的膨松剂或防腐剂,轻则会引起流口水、腹泻、心跳加快等症状,重则会对胃、肝、肾造成严重危害。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如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就明确规定,山梨酸钾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控制添加比例,它的许可添加量为0.5%以内。在美国,苯甲酸钠只允许在化妆品中使用,并且浓度必须在0.1%﹣0.2%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了一个“ADI”值,即依照人体体重,一种无健康危害的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的估计值。例如:糖精钠的ADI值为5毫克/公斤,即糖精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

    ⑧必须指出的是,一直受到人们谴责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这样的非法添加物常见的还有块黄、硼酸、硫氰酸钠、蛋白精、酸性橙等。一般来说,不违规不超量不超范围地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是安全的。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地震伤亡谁决定

①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②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③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震源深度相等、震级相差不大的这两次地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地震的伤亡情况到底由什么决定?

④要认识上述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的地球内部突然失稳而产生的剧烈震动,是地球快速释放能量的一种方式。每年,地球上都会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绝大部分是人类感觉不到的,也就是无感地震。通常,只有当震级大于5级时,才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坏,这种人类能感觉到并产生了破坏作用的有感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常常引发火灾等,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如2023年,我国大陆共发生震级在3级以上的地震561次,其中震级在5级以下的地震549次,占比为98%,5级以上的地震占比仅为2%。

⑤所谓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或者说强弱的标志,代表一次地震可以释放多少能量。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震动也越厉害。震级通常用M表示,震级在2.5级以下的地震一般被称为小地震,震级在2.5~4.7级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差30倍。像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20余次,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是青海门源地震,震级为6.9级,致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4省(区)17.1万人受灾,损坏房屋9.5万间,兰新高铁中断,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⑥那么,是不是地震震级越大,破坏性越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也越大呢?事实并非如此。震级强弱只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并不意味着该次地震造成的破坏性更大,因为地震造成的破坏性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深度即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深度越浅,地面的震动越大,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越强。如2022年1月2日发生在云南宁蒗的5.5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因而地震烈度仍然较高,共造成近8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部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

⑦除了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和人员伤亡情况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⑧一是人口密度。同样的地震强度,在人口越稠密的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如同样为5.0级地震,2022年发生在云南红河州的地震造成4100余人受灾、700余间房屋受损,青海果洛州玛多县的地震却未有人员伤亡报道。同样在2022年,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在6月发生的5.8级、6.0级地震造成近5700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而7月发生在新疆皮山的5.1级地震、阿合奇的5.2级地震,由于发生地地广人稀,均未造成人员伤亡。2022年8月,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由于震中人口稀少,也未造成灾害损失。

⑨二是地貌因素。发生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地震往往会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性具有放大和叠加效应,进而引发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6.1级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滚石等次生灾害造成4人死亡。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变化大,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震后统计,该次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联人员中81%为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所致。

⑩三是建筑物质量。抗震等级高的建筑物,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更小,而土坯房、砖混结构建筑物更易在地震中受损,在地震来临时容易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2023年12月19日发生在积石山县的地震造成1万多间房屋倒塌,20万间房屋受损,就是由于震中和受灾区域多为砖混结构的农村自建房。

⑪四是地震发生的时间。凌晨发生的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更大。这是由于凌晨通常是人们熟睡的时间,地震发生瞬间人们来不及躲避。被列入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唐山大地震,就发生在凌晨3点。造成60万人伤亡的海原大地震(也被称为海固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晚20时。

⑫五是人的因素。地震一旦发生,决定伤亡情况的就是人的因素,也即抗震救灾的反应能力和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后的24~48小时是最佳搜救时间。因此,震后的快速应急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

⑬此外,地震的提前预报预警也能有效减少和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⑪《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文本二】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

①这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后半段的高潮——“入画”。明月朗照,18岁的白衣少年挥毫赋彩,行云流水间“青绿”一步步由暗至明,盛放于眼前。行至最后一笔,画作终成,少年热泪盈眶仰天大笑,随即转身,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幅千古名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②“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的独白体现出《只此青绿》的又一层深意——《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又经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正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共同构成了层峦叠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③除了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只此青绿》还以大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正是“无名无款”手艺人穷其一生、工于一事的精耕细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挥毫,成就千古名画。

④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一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而作。

(作者:赖睿,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材料二: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

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

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

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

“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

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通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

(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