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默写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独立作业试卷
写作手法 |
诗文名句 |
出处 |
鉴赏 |
视听结合 |
① , 鸡犬相闻。 |
陶渊明 《桃花源记》 |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
角声满天秋色里,② 。 |
李贺 《雁门太守行》 |
xuàn 染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
|
③ , ④ 。 |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将士的所向披靡 。 |
|
化静为动 |
山随平野尽,⑤ 。 |
李白 《渡荆门送别》 |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
⑥ , 波涛如怒。 |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
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
|
⑦ , ⑧ 。 |
毛泽东 《沁园春·雪》 |
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
|
结论: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其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àng 然。 |
类别 | 古诗文名句 | 评点 |
写“忧”的诗句 | {#blank#}1{#/blank#},{#blank#}2{#/blank#}。(《春夜洛城闻笛》) {#blank#}3{#/blank#},{#blank#}4{#/blank#}。(《泊秦淮》) 故园东望路漫漫,{#blank#}5{#/blank#}。(《逢入京使》) | 诗人用夸张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孤寂之情。 诗人通过揭露官僚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表示自己对国事的隐忧。 通过夸张手法,勾勒出诗人遥望故园,泪水涟涟的情深模样 |
写“志”的语句 | {#blank#}6{#/blank#},{#blank#}7{#/blank#}。(《爱莲说》) {#blank#}8{#/blank#},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其五)] | 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
写“理”的诗句 | {#blank#}9{#/blank#},{#blank#}10{#/blank#}。(《登飞来峰》) | 登高望远,豪情满怀,但需要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能把握自己,不迷惘 |
任务一:诗词默写 | 任务二:赏析品味 | 任务三:趣味探究 | |
自然意趣 | ①树树皆秋色,{#blank#}1{#/blank#}。 ——王绩《野望》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 ⑴此句对偶,诗人举目四望,一片秋色,呈现了秋野景色单调萧瑟。 ⑵本句化静为动,描绘了月映江中,云兴霞蔚的美景。 | A.这两题的古诗通过绿树、夕阳、明月、云霞等景物传达诗人情感,借景抒情,让景物富有变化,既富文趣又有情趣。 |
烈士情志 | ②{#blank#}2{#/blank#},{#blank#}3{#/blank#}。 ——曹操《龟虽寿》 ③{#blank#}4{#/blank#},{#blank#}5{#/blank#}。 ——刘桢《赠从弟》 | ⑶巧用比喻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 ⑷用严寒反衬端然挺立的松柏,借松柏象征诗人刚正之精神,殷切勉励堂弟。 | B.{#blank#}6{#/blank#}(仿照A说说你对第⑶⑷的发现) |
⑸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含蓄地流露出“④{#blank#}7{#/blank#},望峰息心”鄙弃追名逐利的情思;苏轼坚守初心,内外兼修,正是《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⑤{#blank#}8{#/blank#},{#blank#}9{#/blank#}。”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