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请阅读下面文字,将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写在方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科技之窗”装点了五彩bān lán的世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yóu zhōng感谢那些为科学奉献毕生精力的科技工作者。

举一反三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龙既是一个神话传说中的存在,更是中国人的象征和骄傲。

(一)龙的寓意

    “大年初五闹花灯正月初十先上灯”每年的正月初十,是富川上灯炸龙节,正月十五是下灯,这两天是富川瑶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晚上在富川民族文化广场会集几十条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锣鼓声和欢呼声中翻腾起舞,霎( )时间,炮响连天,烟雾缭绕,令人叹为观止!这个节日集富川瑶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间手工技艺等于一体。当地在头一年有小孩出生的人家,都会到所在街道的神楼举行隆重的上灯祭祀仪式,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上灯炸龙节中的“炸龙”是一种最原始的肢体舞蹈,是当地汉、瑶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节庆,寓意祈求风调雨顺,兴旺吉祥。倘使追 sù ( )炸龙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第五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炸龙”活动期间,每条街道的“游龙”每天晚上都要去各个街道的神楼进行朝拜,朝拜后的“游龙”到富川县民族文化广场汇合、舞动。在此期间,早已等候“炸龙”的人们,将一串串点燃的鞭炮抛向“游龙”,被鞭炮炸得越多,负责“调龙”年轻人的情绪便越高涨。条条舞动的长龙,一串串炸开的鞭炮,如潮般涌动的人流,无不令人热血沸腾。“上灯炸龙节”以火花纷飞、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壮观场面,让每个亲历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二)龙的装饰

    走进故宫的太和殿,你会发现整个殿堂都充满了龙的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巨大的龙椅,上面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或盘旋、或翻腾,仿佛随时都会从椅子上飞腾而起。这些龙的形象生动逼真,每一条龙的鳞片、爪子、眼睛都细致入微,令人赞叹不已。

(三)龙的传承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每当耳畔响起这首歌,每位漂泊海外、侨居异乡的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1840年列强入室,践踏我山河,屠戮我同胞。我们的龙图腾,被侵略者画成了弱病夫,这份屈辱绵延百年,刻骨铭心。在即将快要亡国灭种时,沉睡在龙的传人骨血里的家国情怀终于凝聚喷薄。林则徐虎门销烟,奋力抗英;邓世昌撞击日舰,壮烈殉国;孙中山投身革命,推翻帝制。紧接着“五四”运动的激情、抗日战争的坚守、抗美援朝的悲壮、同抗天灾的共济……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段饱含家国情怀的壮丽史诗。
    作为龙的传人,今天的我们更应认识到龙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不朽的价值,勇于学习,大胆实践,使龙文化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大放异彩。
 

积累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华夏园艺源远流长,物种繁茂,风采纷呈,而文人雅士尤好梅兰竹菊,其因何在?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一)梅

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红白及绿,另有蜡梅,色黄如蜡,香气浓郁,虽自成科属,其风韵却与梅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寿可逾千载,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愈寒愈媚,临风寒劲挺傲然铁骨,遇冰雪更添飘然风仪。明代李渔曾论赏梅之无奈:“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雪助花____,雪冻而花亦冻”。吾以为: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来更是造化奇绝,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满目娇色,风雅至致哉!

(二)兰

兰,幽而不病。处深山,厌都市喧嚣,不以境寂而色逊;居幽谷,喜明月清风,不因谷空而貌衰。艺兰之人,跋涉林之间,寻采野生之兰,驯其野性,育其良种,配山石衬其隽秀,置曲房显其香幽;兰叶,如挑破凡障睿剑,兰花,如指点群迷佛手,闻其香,瞻其容,如入禅境矣。兰香如檀,置兰之室不宜久坐,久坐而不闻其香,故痴迷呆滞者,实难见识兰之雅趣。

(三)竹

竹,轻而不佻。茎有方圆之别,色有青紫之分;竹无心性随和,山野路旁,庭院庙堂,随遇而安 , 四季茂然;栉疾风扬其劲节,沐春雨耸其玉笋,披月辉露其窈窕,偎峭石显其轻灵;傍窗而植,赏月投之秀姿;临池而栽,顾波泛之倩影。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爱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矣。

(四)菊

菊,丽而不娇。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不畏肃杀,尽展其万方娇媚之态。园艺之菊与野生之菊不同矣,野菊婆娑,点缀村舍疏篱,随处而生,毋须人工;而园艺之菊,从春之下种至秋之绽放,其间治地酿土,防燥虑湿,摘头掐叶,接枝捕虫,防雨避霜,使艺菊之人难得闲暇。从古到今,历代艺菊之人倾心培育,使其种类纷繁,姿态万千。是谓:菊之美,三分出自天工,七分来自人力,艺菊之人终年辛劳,以人力助天工,菊之美,实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