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柳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人撑起了这个世界

朱成玉

    ①你的生命中,是否也会遇到这样一拨又一拨的好人,只是,你还没有把他们从你的记忆里打捞出来?

    ②一个有着三十年教龄的小学教师,面临退休,可是一颗心仍然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是一颗让人敬重的师者之心。在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孩子,这孩子从一年级以来学习状况一直比较糟,糟到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及格对他几乎是一种奢求。于是,她接班以后,一直很关注这孩子,希望他能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她想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可跫总联系不上,她先后给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结果居然是无人接听。她辗转打听到孩子父亲的电话,结果仍是无人回应。她苦思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③一天,当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刚回到家,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老伴见她累赶紧跑过去接,最终电话还是传到了她手中。但这个电话却是那个家长的不明就里地兴师问罪:“我说你这个久怎么搞的?左一遍右一遍地打我的电话,打了八遍不够,还继续打我老公的电话!”言辞间的火药味似乎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都能嗅得到。听了对方连珠炮似的诘问,她恍然大悟,不仅不恼,还赶紧表明身份并耐心地解释原委。之后,肯定还发生了一些事,比如那位家长客观的种种原因,比如她后悔不迭的种种反应。但那不是我关注的,我所震撼的,是在许多东西都被利益驱动的现在,还会有这样“不合时宜”的老师,坚守着一颗执着的师者之心。

    ④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回家,司机是个爱说话的人,看到路边有正在清雪的工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些人也真是不容易,一个月千把块钱,却要起早贪黑忙活一天。”我应和着:“是啊,这是弱势群体。”他说:“这要是家住附近的还好些,有些离得远的,还得坐车,中午还得吃饭,一个月也就剩不下多少钱了,可是他们也舍不得丢了这份差亭儿。年岁大了,能干点儿就干点儿,也算是给儿女们减点负担吧。”他早上就经常从这个区拉几个人去另一个区去扫雪,因为天太早,他们也不容易坐到车。他同情他们,车费每人减1元,然后对他们说,每天早上都由他来负责接他们,这样对双方也都利好。这口头协议就这么一直维系着。可是有一天,他为了赶时间,担心他们等太久,从另一个区空着车回来接他们,结果他们却因为有一个顺风车,就坐着走了,也没人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今天不用接了。他气愤异常,觉得这帮人真不靠谱,觉得没必要再发什么善心接送他们了。

    ⑤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忍不住去接了,那几个人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他们以为他肯定不会来了。他打开车门,大声地喊:“上来吧,你们不讲信用,我可讲。”这个好人,终究还是没能抵住那颗善心的引领。

    ⑥想想我自己,一直是个懦弱的人。小学时被女同桌欺负得不成样子,另一位女同学看不过眼,替我出头,说以后谁再欺负我就是和她过不去;初中时被男前桌欺负,也是女同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凛然侠女一般;高中时被班主任批评,男后桌替我反抗,并因此被罚站。工作时,先是遇到伯乐,后是遇到良师,助我走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⑦我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好人,他们就像一茬又一茬绿油油的眷苹,覆盖广阔的大地。其实,再往小了说,好人也不见得就非要去帮助了别人,所有善待日子的人,都是好人。努力让自己的岁月镀金,努力让自己的生命闪光的人,也都是好人。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辽阔的世界。

(选自《做人写处世》,有修改)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人物

事迹

闪光点

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师

坚守、执着

司机

“我”的同学们

在“我”被欺负或批评时,挺身而出帮助“我”

正直勇敢

(2)、按照要求赏析句子词语。

①言辞间的火药味似乎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都能嗅得到。(从修辞角度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初中时被男前桌欺负,也是女同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请说说划线词语的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辽阔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阅读《塔里木感怀》,完成后面的题。
                                                                                                塔里木感怀
                                                                                                    凸 凹
       ①见到塔里木河的时候,内心翻腾,思绪连绵。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原以为它应该是激流滚滚、大浪弥天的,却流得那么平静、那么舒缓、那么从容,远远望去,满目青碧,一如睡在梦中。
       ②塔里木油田的人对我说,塔里木河虽然壮阔,有吞吐山河的气势,却最终没有流入大海,而是消失在苍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所以,塔里木河,在大美之下,是悲壮的底色。
       ③本应该伤感的,我却微笑着向她点头。因为故乡的物事早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大自然的道理,有别于人。譬如故乡深山的阴处有一种植物,叫山海棠。即便是生在僻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是一丝不苟地向上挺拔了枝叶,开出鲜艳欲滴的花朵。幼时,我很是不解,曾对祖父说,它真是不懂人间世故,既然开在深山无人识,便大可以养养精神、偷偷懒,没必要下多余的功夫。祖父瞪了我一眼,说,你究竟是太年轻,太看重功名,内心浮躁,不知生命真相。在山海棠那里,它只按自己的心性而活,生为花朵,就要往好里开,尽开的本分,至于能不能被人看见、被人夸奖,它是从来都不会去想的。至于塔里木河,东流入海,自然是她的向往和理想,但大漠之途,需要滋润,荒凉之境,需要水气,她的担当太重,她只能消耗自己。有了她的牺牲,才有了大漠绿洲、珍禽异兽和丰沛的油气储藏。塔里木河尽了她作为河流的本分,实现了自身声名与功利之外的价值,所以她心安,所以她内敛,所以她悲壮而不悲伤。
       ④告别了塔里木河,进入沙漠腹地。沙漠公路的两旁,是不断现身的胡杨。初冬时节,胡杨斑斓,闪闪烁烁如火。塔里木人说,如果没有胡杨的防风固沙,沙漠公路这条人类的通途就会湮没中断,广袤沙漠就会真的成了死亡之海。胡杨的品格是在焦渴之地,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即便是死了,也会最终变成石油。胡杨顽强地矗立于沙漠戈壁,以履行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我不禁想到了“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人们常诟病他一生善变,读了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始知道,他之变,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在复杂情势下,更好地进行民族启蒙的政治智谋。变的皮相之下,恒定不变的,是爱国、爱民的旷世情怀。由胡杨到梁启超,我不由得联想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的伟大,其实是相通的,只要襟抱萦怀,外在的曲直与隐现,是不重要的。
       ⑤沙漠公路两畔,除了胡杨耀眼之外,还有一种诱人驻足的风景——夫妻井。沙漠里的绿植,需要滋润,自然要有井。戈壁阔远,交通艰难,杳无人烟,井近乎与人际绝缘。然而也需要打理,就建造了几间小屋,住进了一对夫妻。女的矮胖,男的精瘦,见人群来到,他们只是乜乜地笑,久也不收敛,疑似凝固在脸上。一只小狗在人群中逡巡,任你逗弄与抚摸,因为久不见人,就不怕人。问夫妻的生活起居,他们笑而不答,只是一径地介绍抽水、输水、喷灌、滴灌的过程。看到人们对他们的工作生出兴趣,青灰的脸上悄然洇出薄薄的一层红晕,竟至指着不远处的那片胡杨林兴奋地说,这胡杨林和方圆百里的沙漠植物,都跟这口井有关。我感到,他们其实是想说,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寂寞坚守有关,但长久沉默的状态,使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贡献。我不禁怦然心动,觉得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无声烂漫,正是他们爱情的颜色。
       ⑥驱车数百里,我们到了塔中油田作业区。偌大个油田却只有7个人,这7个人,都是80后的年轻人,都是重点石油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都有机会留在北京总部、或科研单位、或几大油田的管理机关,但他们都自愿地来到采油一线。问他们缘由,他们都很朴实地回答道,本来学的就是石油,远离油井就荒废了。——成就一番事业的追求与襟怀,向上的信念,使他们自觉地远离虚荣与享受。我说,你们想过没有,人间往往是鞭打快驴,能者多劳,你们越是有作为,油田越是离不开你们,你们很可能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片寂寞的土地,永远与市井、时尚、现代生活绝缘,你们会不会后悔?他们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石油人的信念,你看见塔里木河了没有,她一辈子也没有流出戈壁大漠,但总是温情浇灌,没有一丝忧戚之色,她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品格,什么叫无悔。
       ⑦都说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在塔里木,我读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脆生生,甜滋滋,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还小,一看到枣熟了,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淳朴、和睦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回味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她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枣儿是否被孩子们采摘,看枣儿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

    ⑦祖母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⑧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⑨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会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⑩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⑪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做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张“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⑫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让大家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⑬我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缺少人之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精神,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长住大梅山,并在那里传法。马祖道一听说后,就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声誉,否则,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以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己。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额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会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之八九都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2019年电影《少年的你》,今年3月的邯郸初中生杀人事件都将血淋淋的校园暴力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其实,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分学习好与坏,不分性别,校园霸凌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媒介手段的发展,校园霸凌事件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让我们看到“冰山一角”。

②校园霸凌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在《少年的你》电影当中,主人公陈念说过一句话,“你们所有人,都是凶手。”施暴者不知悔改,旁观者认为和自己无关。相比于剧情,现实往往更加残酷。阳光少年为何戾气丛生,变成了校园欺凌者?校园霸凌究竟是谁的错?施暴者为何如此肆无忌惮?谁来遏制未成年人施暴者骨子里的恶?……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深刻反思。

③如何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家庭教育中,避免使用暴力,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敬畏教育,多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感受。

④在学校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施暴者的惩罚力度,处罚不能高举轻打。不能将校园霸凌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让所有人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让施暴者“不敢为”,将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之中。

⑤未成年人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在社会层面,相关法律、教育惩戒、预防性教育亟需创新,真正做到事先、事中、事后都能够及时有力干预。

⑥防止校园霸凌,眼里容不得沙子,不要等流了血、出了事,才去严惩。全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校园暴力行为必须零容忍。

(摘编自《面对校园霸凌必须零容忍》,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多名教育、心理、法律人士呼吁,多个方面发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

②相关部门、学校可组织讲座或辅导,指导家庭如何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发现问题时如何处理、父母怎样正确与孩子交流相处等;在学校内,要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行政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去关心学生、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心理监测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干预化解。

③林林认为,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干预对象应该包括受欺凌者和欺凌者,而干预的重点不仅包括对欺凌者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还应包括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恢复。同时,规范心理从业者的工作资质,通过政府统一购买的形式,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④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教育局行政办乔晓牧建议,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边界,以帮助校方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与当事人协调解决问题,完善校园欺凌具体工作的各项细则,如责任主体、处理流程、其他部门协同机制等。

⑤此外,还须从法律层面完善不足、树立明确红线,真正让施暴者“不敢为”。首先,应明确“家庭教育不得使用暴力”,避免出现认知上的暴力底线不清晰;其次,借鉴国外经验,对欺凌者入罪等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和校园欺凌的知识普及,让更多学生真正守法用法。

(摘编自《揭开校园欺凌的水下“冰山”》,《半月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